清晨6時,象山中心菜市場的蔬菜區、水產區已進入“迎賓模式”。剛剛到達工位的菜市場服務臺工作人員周淳拿起抹布,擦拭工作臺上的公平秤——曾經一天用百余次判斷是否足秤的公平秤竟有了些許灰塵。
作為一個集批發區、蔬菜區、水產區于一體的多功能菜市場,象山中心菜市場的面積達1.2萬平方米,日常活躍的商戶超過800家,日均交易量4萬余筆,是華東地區交易量較大的菜市場之一。
“來這里買菜的,不僅有企業、餐飲單位的采購團隊,還有負責紅白喜事采買的人員以及周邊居民。”周淳告訴記者,以前公平秤日均使用量超過一百次,但現在幾乎用不上了,可能兩三天才用上一次。
從原先使用頻繁的公共計量工具,到如今默默“吃灰”的閑置物品,象山中心菜市場公平秤的變化,離不開寧波數字化改革的推進。
去年5月,象山中心菜市場完成改造后,對800多家商戶的普通電子秤進行統一替換,取而代之的是智能電子秤,可以記錄每筆交易的數據,實現商品溯源,讓缺斤少兩無處遁形。
“由于我們菜市場體量大,隨機抽查商家是否存在缺斤短兩不僅耗時耗力,而且效果并不理想。”周淳介紹,以前大家更青睞公平秤,因為作為第三方,它不僅是消費者維權的重要依據,也是商家維護信譽的重要保障。
“現在,智能電子秤普及了,每筆交易數據都有跡可循。市場內不允許商戶使用其他電子秤,即使有部分不良商家想要搞點小動作,也有心無力了。”周淳告訴記者,電子秤在完成稱重后,會吐出一張紙質二維碼。消費者后續發現菜存在質量問題或者缺斤少兩,二維碼可以作為憑證。
第一次失信口頭警告,累計3次停業整頓,累計6次直接清場……智能電子秤普及、清退機制建立后,象山中心菜市場內涉及缺斤短兩的消費糾紛明顯減少。“商家更講信譽,消費者也買得更放心,公平秤不得‘吃灰’嘛。”周淳笑著說。
事實上,普及智能電子秤只是象山中心菜市場加快推進數字化改革的第一步。有效交易數據不斷積累,將成為菜市場、銀行以及政府部門的寶貴財富。
因為通過對數據的分析,銀行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商戶的銷售情況,在盡可能降低風險的同時為有需要的商戶提供信用貸款;稅務部門可以根據銷售數據核實商戶的繳稅情況;菜市場能實時掌握蔬菜、水產品的儲備情況,以更快的速度應對臺風、疫情等突發情況……也許就在不久的將來,依托交易數據開發的應用將如雨后春筍般破土而出,一次以智能電子秤為起點的數字化變革已在象山中心菜市場打響。(記者殷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