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科創板連否兩家“License-in”(授權引進)模式創新藥企IPO影響,此前備受資本市場追捧的“License-in”模式在資本市場不再“吃香”。港股市場上的再鼎醫藥、云頂新耀等公司股價大幅滑坡,甚至有公司跌破發行價。
(資料圖)
在此背景下,仍有“License-in”藥企欲沖擊港股。作為一家尚未實現盈利的生物科技企業,來凱醫藥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來凱醫藥)能否叩開港交所大門,仍需時間給出答案。
約10億元License-in引進臨床階段產品 自研產品均在臨床前
來凱醫藥成立于2016年,主要聚焦于全球癌癥及肝纖維化突破性療法,目前擁有14款在研產品。
招股書顯示,來凱醫藥實施“三支柱”產品開發模式,即自主研發、全球業務發展、轉化研究。雖然來凱醫藥將自主研發列為開發模式首位,但其進展最快的產品全部通過全球業務發展(即License-in)引進,自研產品均處于臨床前階段。
來凱醫藥產品管線
截至目前,來凱醫藥的LAE002、LAE001及LAE003處于臨床試驗不同階段,該三款產品及LAE005均由License-in方式引進,且均來自于諾華,來凱醫藥擁有該四款產品的全球獨家權益。
其中,LAE001、LAE002是來凱醫藥的核心產品。LAE001是潛在同類首創下一代雄激素合成抑制劑,于2017年從諾華授權引進,目前在國內進行II期臨床試驗。
LAE002于2018年引進,是一種高選擇性的三磷酸腺苷(ATP)競爭性AKT抑制劑。目前正在進行五項聯合療法臨床試驗,包括用于卵巢癌、前列腺癌、乳腺癌等適應癥。
而為了引入上述四款產品,來凱醫藥共累計支付首付款1600萬美元,約合人民幣10億元。其中,引入LAE001的首付款100萬美元,LAE002和LAE003累計支付首付款500萬美元,LAE005為1000萬美元。
兩款核心產品一款市場難入、一款同類產品研發屢受挫
據弗若斯特沙利文資料,LAE002是全球已進入關鍵臨床試驗僅有的三種AKT抑制劑之一。AE001則是全球唯一在臨床試驗中用于治療前列腺癌的CYP17A1/CYP11B2雙靶點抑制劑。作為CYP17A1/CYP11B2雙靶點抑制劑,LAE001消除了在醋酸阿比特龍方案下長期使用潑尼松的需要,從而降低心血管毒性和肝毒性的風險。
但不論是LAE002還是LAE001,來凱醫藥都面臨著不同的風險。
目前,進入關鍵臨床試驗的AKT抑制劑為羅氏(RHHBY.US)和阿斯利康(AZN.US)及LAE002,相比于前二者的臨床三期,LAE002在研發進度上有所落后。
盡管AKT被發現至今已有近30年,但截至目前全球并無小分子抑制劑成功上市。該產品的開發難度,也使得行業內針對AKT靶點的藥物研發結果不太理想,甚至不少企業折戟。
如葛蘭素史克的GSK690693,研究表明其在體內可能引起高血糖,因此終止臨床一期試驗;默沙東的MK-2206與其他二線單藥相比未有明顯優勢。
即使是研發中的羅氏ipatasertib,其在2020年公布的三期臨床研究的階段成果,與目前的護理標準方案相比,雖然新方案使患者放射學無進展生存期(rPFS)延長,但未達到延長rPFS的另一個共同主要終點。
LAE001則面臨著巨大的市場競爭壓力。LAE001瞄準的前列腺癌靶向治療市場目前已有多個成熟產品覆蓋,國際主流產品為阿比特龍、恩雜魯胺類內分泌靶向用藥。國內用藥習慣則更更偏好促性腺素釋放素類似物,亮丙瑞林、戈舍瑞林占據了國內主要的市場份額。
簡而言之,對來凱醫藥來說,兩款核心產品,一款面臨著與主流用藥習慣的競爭考驗,另一款則需要實現歷史“零的突破”,面臨著不小的開發難度。
賬上現金僅剩近3億元 在研產品研發仍需不斷投入
作為一家尚無產品上市的創新藥企,來凱醫藥一直處于虧損狀態。2021年,來凱醫藥凈虧損為7.49億元,較2020年增長191.33%。
招股書顯示,截至2021年底,來凱醫藥現金及現金等價物余額為2.96億元。來凱醫藥認為,假設以未來的平均現金消耗率為2021年水平的2.5倍,該部分現金能夠維持公司未來12個月的運營。
但值得注意的是,隨著來凱醫藥臨床階段產品向前推進以及臨床前產品陸續進入臨床階段,來凱醫藥的研發支出將大幅增長。
來凱醫藥的研發費用主要包括員工成本、研發研究開支、臨床開發開支等。2020年及2021年,研發研究開支和臨床開發開支都是研發開支的主要投向。2020年,研發研究開支為578.7萬元,臨床開發開支5039.7萬元;2021年,研發研究開支上升至2162.9萬元,臨床開發開支也大幅增長至1.03億元。
招股書顯示,LAE002將于2023年下半年啟動III期注冊試驗、LAE002與信迪利單抗聯合療法將于2022年第三季度開始招募患者入組、LAE005計劃于2024年第一季度啟動II期研究。
據了解,國內臨床單個患者費用在40-50萬元左右,隨著來凱醫藥在研產品進度的推進,來凱醫藥的臨床開發支出仍將繼續增長。
這也意味著,來凱醫藥后續的研發投入將更為巨大,3億元現金遠不足以支撐來凱醫藥多個產品從臨床到上市的所需資金。
此外,由于來凱醫藥長期依靠股權融資獲取運營資金,機構投資者的不斷加入,使得創始人的持股比例不斷下降。股權架構顯示,來凱醫藥目前第一大股東為orbimed Asia partners(奧博資本),持股比例16.79%,公司創始人呂向陽持股比例為14.55%,低于奧博資本。這也不得不讓投資者擔憂,機構投資者持股比例過高是否會影響創始團隊的決策獨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