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德清縣大力推進數字鄉村建設,榮獲數字鄉村指數全國百強縣域榜單第一名,以農村人居環境治理成果撬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德清實踐”入選聯合國踐行2030可持續發展優秀范例,《“數字鄉村一張圖”遙感監測助力鄉村智治》作為全省唯一典型案例入選全國《數字鄉村建設指南1.0》……
從虛擬數字到現實場景,數字鄉村建設的累累碩果,正在這座浙北小城描繪出一幅綠水青山、共同富裕的新圖景。
數字技術 激發鄉村發展內生活力
盛夏時節,德清新安鎮孫家橋村的啟航生態農業園,壯碩的棗樹上已經結出了嫩綠的小果,再過兩個多月就能批量上市。告別傳統種養的艱辛與繁瑣,總面積350畝的冬棗生產基地,員工只有15人。原來,基地利用鋼架連棟大棚,集成遮陰棚、智能滴灌、噴淋等一體化管理方法,通過手機監測農場蟲害情況智能設備應用,每年節省成本約20萬元。
行走在德清鄉村,像這樣的智慧型農業生產基地,已成為一種潮流。“以前養魚,我一個晚上要起來五次,去喂食、增氧?,F在有了這套系統,我可以安心睡覺了。”下渚湖街道鱸魚養殖戶胡惠泉笑著說。
在該街道和睦村的生態漁倉,鱸魚被養殖在圓柱形的蜂窩池里,依托溶氧設備、自動虹吸排污系統、循環水等新技術,品質得到顯著提升。目前,這套物聯網實時監測系統在德清服務的魚塘、蝦塘約4000個,總面積超3萬畝。
數字技術改變了農業生產方式,也讓農產品銷售走上了“快車道”。通過液氮冷凍技術和電商直播運營,禹越鎮的“黑里俏”黑魚被加工成魚片,產品一經上線就成為熱銷爆款。眼下,流水線日生產量可達3噸,月銷售量約50噸,“酸菜黑魚片”的產值已超1000萬元。
截至目前,德清縣共建成11個數字農業示范園區、4100個物聯網應用示范點,8個生產基地獲評省級數字農業工廠;通過打造農村電商產業園,德清農產品網絡零售額占比達61.7%,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信息化水平超99%,培育涌現出宅十堂、歐詩漫等一批電商主體,“水精靈青蝦”“李大師”等優質品牌。
數字孿生 賦能鄉村治理高效協同
在德清的每個行政村,電子大屏上的“數字鄉村一張圖”成了標配。粗看,它是一張三維地圖,實際上它是一個涵蓋鄉村環境、鄉村服務、鄉村治理等領域的“數字孿生”模型,實現對村情民生的“全天候監測、多維度記錄”。
雷甸鎮作為浙北工業重鎮,工業企業近600家,新居民超6萬;304省道日均車流量達2萬次,其中大型貨車占60%,給社會治理工作帶來不小壓力。該鎮創新引入平安雷甸“304”數字化信息平臺,實現對網格、人員、事件、監控的可視化應用。平臺上線以來,累計完成點位確認97個,排查隱患1284個,整改率達到100%;聯合執法9次,排除安全隱患56個。
在舞陽街道長春村,利用遙感監測、物聯網助力人居環境整治的技術不斷升級換代,大大解決了傳統人工巡查人力不足、覆蓋不全、數據不實的痛點,實現了以地毯式、多維度地“點對點、面對面”監控模式。如今,村子天更藍,水更清,環境更整潔了。
依托數字鄉村建設基礎,近年來,德清充分發揮一體化智能化公共數據平臺支撐作用,將地理信息技術作為承載引擎,打造觸達角落的“物聯感知網”、覆蓋全域的“數據歸集池”、動態可視的“孿生鏡像圖”,讓“數字”成為鄉村治理的“指揮棒”。
數字服務 充盈鄉村生活幸福質感
“我們在每個床位安裝了智能睡眠感應器,能為每位老人生成單獨的二維碼。二維碼顯示該老人從入住到出院所有情況數據,而且每個床位還安裝了一鍵幫助感應器,我們可及時接收信息,采取精準有效的措施解決老人需求。”在德清縣社會福利院,“一床一碼一設備”應用場景讓老人感受到迭代升級的優質服務。目前,“一床一碼一設備”應用場景已在德清縣17個養老機構落地。
“看到縣里推出了‘宅富通’這個平臺,原本抱著試一試的想法,沒想到真的租出去了。”去年底,鐘管鎮曲溪村村民潘信章將自家的宅基地使用權通過線上平臺“宅富通”租了出去。
這是德清縣宅基地制度改革數字化突破的首次嘗試。通過“宅富通”這一平臺,實現了鄉村宅基地申請、審批、監管、巡查、登記、辦證、流轉和退出而推出的全流程數字化管理。目前,德清通過該系統已盤活閑置宅基地(農房)1339畝、4248戶,在談項目23個,總投資超6000萬元,帶動農戶增收1.1億元。
德清還聚焦“互聯網+義務教育”,促進全縣城鄉教育資源共享;聚焦村民慢病管理,及時有效地為慢病村民提供健康咨詢和服務;構建“浙里基本公共服務應用”,實現基本公共服務精準匹配、智能推送、快速直達……
一直關注德清數字鄉村建設的浙江大學數字鄉村研究中心主任杜英森認為,數字鄉村的建設填補了城市發展的數字鴻溝,讓更多農民享受到數字化發展紅利的同時,也讓城市因為鄉村更幸福,讓城鄉百姓收獲更多“數字生活”的滿足感。(記者 沈曉顏 通訊員 潘小飛 陳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