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恰似長河,晝夜奔騰、源遠流長。作為我國首個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節日,端午節承載著多樣且厚重的傳統文化,就像一條紐帶,連接歷史和當下,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歷史傳統、價值觀念和文化認同。傳統文化常常依托于人們生活的體驗。蘇軾寫道,“虎符纏臂,佳節又端午”“門前艾蒲青翠,天淡紙鳶舞”,端午節要在胳膊上纏一個虎符,還要出門放風箏。詩人陸游很有雅興,“粽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包完粽子以后,頭上還插了艾草。這些民俗活動不僅豐富了端午的節日內涵,也表達了人們寄情言志、團圓孝親、強身健體的良好祝愿。
文化因賡續而繁榮興盛。今天,端午節為日常生活注入文化雅趣。在杭州,龍舟文化源遠流長,端午節五常龍舟盛會于2008年就被列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我們的節日·端午”主題活動中,舉辦了《夢回南宋》漢服時裝秀,人們身著宋制漢服,或輕儒淡然,或明若曉霞,呈現了“游春”“市井”“婚嫁”三個場景,仿佛穿越到了南宋。“宋韻小使者”們宣讀了傳承文化倡議書,并帶來了非遺表演“宋代點茶”。這些正是傳統文化隨著時間在不斷生長,并在現代社會獲得了“新生”。人們對傳統節日的青睞,正是對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可,也是文化自信的體現。
傳統節日并不只是一個古老的文化符號,還擁有它的當下性。以古人之規矩、開自己之生面,傳統不是死水、不是靜物,需要主動適應變化,創新表現方式,讓文脈傳承弦歌不輟、歷久彌新。除了參與體驗端午節日的儀式感,更重要的是,要講好傳統節日故事。比如,建德市乾潭鎮共同富裕先行區安仁聯合體安福工作室,村民把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虎頭鞋制作技藝發揚光大,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在端午節銷售虎頭鞋,端午節講上了共同富裕的故事。在傳承傳統節日中,結合時代特性、年輕人特點創新,讓傳統節日必將更好融入現代生活,也讓我們把節日過得更有價值。
今天,我們之所以要有“我們的節日”,是因為它是形塑認同的一種文化符號。共同的節日,喚起共同的民族情感、共同的歷史記憶,讓我們的年輕一代,有充分的機會被中華文明的薪火滋養,傳承我們民族峨峨兮若泰山、湯湯乎若流水的文化基因。讓那一片源于屈陶李杜、飄自王楊盧駱的清風朗月,繼續吹拂照耀今天的孩子。說到底,傳承好、弘揚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能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上,思接千古積蓄前行的力量。(記者鄭莉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