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銀保監會、央行聯合發布《關于加強新市民金融服務工作的通知》,要求為新市民提供多方位金融服務,涉及創業、就業、住房、教育、醫療、養老等六大領域,涵蓋了新市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文件發布后,多地銀保監局也接連出臺相關舉措,細化落實相關工作部署,針對新市民的金融服務畫卷徐徐展開。
與此同時,多位專家學者亦圍繞新市民金融服務在安居、就業、醫養等不同領域的現狀及難點給出建議。
·關于購房安居
張斌:建議設立針對新市民住房金融互助機構
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副所長張斌,4月24日在《2022·CF40中國金融改革報告:金融促進高質量發展之路》發布會上,建議設立針對新市民的住房金融互助機構?!霸擃悪C構應采取股份制公司形式,保持多家競爭的市場格局,機構的資金來源于新市民的低息存款和政府貼息債券,資金用途是針對新市民的低息貸款,貸款額度與新市民的存款時間和數量掛鉤。”他說。
對于上述住房金融互助機構的政策可行性,張斌表示,類似這種專門用于支持中低收入群體住房需求保障的政策性金融機構,在發達國家有不同形式的存在,“我們只是在研究,實際設立的可能性還需要進一步呼吁大眾和監管部門關注。”
朱俊生:利用保險資金長期性參與保障性租賃住房建設
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中國保險與養老金研究中心研究總監朱俊生表示,新市民群體非常龐大,主要是由農村向城市流動就業的年輕群體,由于是靈活就業形態,很多都沒有五險一金,對疾病和意外的風險抵御能力較弱,而商業保險可以針對性彌補這個群體的社會保障不足問題,為其生產生活兜底。
朱俊生指出,與其他群體相比,新市民群體有自己特定的風險保障需求,保險公司需要研究這個群體的需求,提供定制化和差異化的保險產品,有效滿足他們的保障需求,如針對快遞、物流、家政、建筑施工等新市民就業較多的行業,開發更多的專屬保險保障產品。新市民有著較強的住房保障需求,而保險資金期限相對較長,可以利用保險資金的長期性去參與租賃房或者保障房的建設,為新市民提供住房保障服務。
·關于創業就業
張成剛:先解決靈活就業者短期急迫需求,再建立長期制度框架
在3月8日南方都市報“兩會大家談——如何為靈活就業者提供制度保障”線上論壇上,首都經濟貿易大學中國新就業形態研究中心主任張成剛表示,鑒于數字經濟下的靈活就業是一個長期的發展趨勢,而這種趨勢和工業時代形成的勞動法律體系存在一定沖突,因此要從短期和長期兩個角度來考慮。
首先應該解決一些勞動者的短期、急迫需求,比如目前開展的靈活就業人員職業傷害保障試點。然后在這基礎上去建立長期的制度框架,考慮其他方面的需求,比如養老,醫療等。
此外,在政策設計中要思考“保基本”和“保更高福利”的關系。
張成剛指出,要契合靈活就業人員對社會保障、勞動保障的需求,同時也要兼顧企業、平臺可負擔的成本。從企業角度來說,成本太高就會減少對勞動者的雇傭,這反而可能會使得就業崗位本身出現縮減,損害勞動者就業權益。所以這里面存在一個平衡關系。
·關于醫療養老
宋占軍:新市民保險服務優先聚焦“保健康”“保意外”
北京工商大學保險研究中心副秘書長宋占軍表示,對于3億新市民的保險服務,銀保監會《關于加強新市民金融服務工作的通知》主要從創業就業、住房服務、子女教育、健康服務、養老保障幾方面對保險公司提出要求。涵蓋險種之廣可適用于不同新市民的全場景風險。但對于絕大多數新市民而言,當前優先需求的是商業健康保險和意外傷害保險。
宋占軍認為,總的來看,由于新市民類型多元,收入和風險差異大,保險公司在服務新市民風險需求方面的針對性還不強,保險產品的普惠性還不高。下一步建議保險公司嚴控精算定價標準,科學定制保險產品;挖掘新市民保險需求,設計多樣化保險產品;依托互聯網技術,構筑數字化保險銷售平臺。
李文中:產品設計需滿足新市民差異化需求
首都經貿大學保險系副主任李文中表示,不同類型新市民在保險保障需求上有所不同,對于剛剛走出校門的畢業生和進城務工人員來說,他們最急需的一般是醫療保障;由于城市發展而從本地農民轉為市民的群體有時難以在城市中找到較好的工作,對于這部分群體來說,未來養老保障需求較強,應該重點為他們提供養老保險產品;對于那些長期在城市務工的人群來說,由于職業總體上不穩定,但是又有一定的支付能力,對于商業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都是較強的需求。
面對差異化的保障需求,保險公司應該如何有針對性地開發產品?李文中建議,相關保險產品應該提供較多的保單轉換條款和選擇條款,以體現保險產品的靈活性來滿足消費者的需要,因為新市民群體職業和經濟狀況不穩定,未來發生變化的可能性大,保單盡可能保持靈活性有利于雙方共贏。同時,由于經濟狀況不穩定會導致較大退保量也容易引發較多的糾紛,因此在銷售時要做到合法合規,做好保險條款的解釋與說明,避免因此產生的法律風險。
周瑾:健康與養老保險在新市民領域孕育巨大機會
普華永道中國金融行業管理咨詢合伙人周瑾表示,傳統上并未得到優質金融服務和保險需求尚未充分滿足的3億新市民群體,孕育著巨大的發展機會,無論是健康與養老保險,還是與生老病死有關的康養服務,都是保險公司可以去深耕和創新的領域。
同時周瑾也指出,過去幾年,保險公司通過大力發展百萬醫療保險和城市普惠保險,在服務新市民的健康保障領域有不小的突破。但在養老保障和服務方面,比如專屬養老保險和長期護理險,保險公司仍在探索合適的模式。而且,鑒于這類創新缺乏完善的數據與風控手段,如何使得這種創新可持續,也是當前保險公司面臨的一項巨大挑戰。
(部分觀點綜合自媒體公開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