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后,全球糧食市場普遍大漲,俄羅斯和烏克蘭沖突之后,糧食短缺恐慌進一步加劇。其中部分品種的漲勢凌厲,其中CBOT大豆連續上漲已接近半年,主力合約收盤價已超過去年5月份高點。大豆價格上漲之后,各方觀點不一,本文將嘗試從不同角度分析大豆上漲的動力和未來趨勢。
圖1:最近一年CBOT大豆主力收盤價
全球大豆產量或將降低
USDA 2022年2月報告預估全球大豆供需缺口-5.31百萬噸,同比減少14.03百萬噸,環比減少2.94百萬噸,全球大豆產量月度預估363.86百萬噸,環比減少8.7百萬噸,全球大豆進口月度預估162.76百萬噸,環比減少5.67百萬噸。全球大豆期末庫存92.83百萬噸,環比減少2.37百萬噸。
根據芝商所研究報告《春播季節面臨挑戰》指出,北半球各地農民正在為春播季節做準備,但面對拉尼娜天氣現象、原油和化肥價格飆升,導致農業成本上升,也加劇了本已高企的通脹,而且還要面對烏克蘭危機,挑戰重重。這些因素對美豆產量帶來重大影響,也將美豆價格推至多年來高點。
圖2:全球大豆供需缺口月度預估
盡管美豆在全球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但當下的焦點可能更多聚焦在南美。IGC3月份公布的月報,顯示大豆貿易量有可能會所有降低,該機構進一步下調了2021/22年度全球大豆產量預測300萬噸至3.50億噸。下調2021/22年度全球大豆消費量100萬噸至3.62億噸;下調2021/22年度全球大豆期末庫存100萬噸至4200萬噸;下調2021/22年度全球貿易量200萬噸至1.59億噸。繼美國大豆產量預估不斷下調之后,南美大豆也開始被多家機構下調。3月初,AgResource Brasil繼續下調巴西大豆產量至1.1945億噸,Agroconsult預估巴西大豆產量同比降11%。
綜合多家機構預測數據,大豆產量和消費量應當是雙降且缺口拉大。我們認為,產量減少的短期確定性應當大于消費減少的確定性,但從大豆的走勢上來看,大豆價格并未因缺口消失和收窄而下跌,2017年以來的重心反而一再被提升,供需缺口影響的只是短期階段性的波動。
未來國內消費大概率放緩
從更難被預測的消費來分析,國內大豆產區集中在東北區域,相較國際豆價競爭力不強,但進口大豆與國內市場的豆價有較高的相關性。由于經濟更加成熟,歐盟、日本的大豆進口量相對穩定,2000年以后,中國大豆進口量成為消費端影響豆價的最大變數。我們認為,近年國內食品消費已經趨于飽和,并且家庭和酒店餐飲對豆油的使用量占比是在降低的,2019年之后的粕類需求增長才是推動大豆需求增長的動力。
圖3:中國大豆消費月度預估
通常來說,價格從原材料端到飼料消費端的傳導存在一定的時滯性,而飼料消費端反作用到原材料端的時滯性更加明顯。因此,當養殖周期啟動之后,養殖企業在擴大再生產的驅動下需求會爆發式增長,迅速推高原材料價格,但當養殖行業轉入不景氣之后,由于生產的滯后性,從而導致存欄維持相當長一段時間的高位,進而反饋到原材料端的時間也會被延后。
以生豬為例,雖然當前生豬價格已經處于低位,但是生豬存欄量同比還在緩慢增長,在消費淡季來臨的情況下,未來半年生豬存欄量不會下降,不過,生豬存欄增速也會放緩,預計今年四季度到明年一季度缺口將會收窄。
圖4:生豬存欄同比與豬價
供需缺口有望緩解
不可否認,資金成本對大豆的影響也比較顯著,上一輪豆價的高點出現在美聯儲縮減購債之前,假如用過去的視角來看,絕大多數人會認為去年5月份就是本輪大豆的價格高點,但本輪大豆除了需求邊際收窄之外,還是美洲尤其是美國勞動力的不足,所以價格表現也與以往有所不同。
圖5:近10年CBOT大豆走勢
按照市場經濟的自我調節,一般在作物價格強勁的時候,農民都會選擇增加大豆種植面積,但當下略有失效。這背后是中國種植面積飽和以及美洲產品生產積極性不足,而生產積極性不足背后則是“直升機撒錢”和資產增值的負面效應。隨著資產持有成本升高和疫情重癥發生率降低,勞動力可能會回歸市場,豆價又將恢復平穩。
在未來宏觀環境偏緊的情況下,長期豆價會恢復平穩,但在短期消費偏強,預估產量不足的情況下,豆價可能會高位運運行一段時間,短線甚至有進一步上漲的可能。投資者可關注芝商所旗下的CBOT大豆期貨近月合約(交易代碼:ZS)逢低做多的機會,該產品是實物交割合約,為大豆買賣雙方提供了高效管理風險的方式,該合約流動性、透明度高具有較明顯的價格發現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