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2021年被稱為“碳中和元年”,這一年,“雙碳”目標引領綠色金融發展,高質量發展的弦音已定,政策支持力度前所未有,金融創新層出不窮,醞釀已久的碳市場靴子落地,企業減排意識不斷提升。時值年末,特此梳理2021年綠色金融領域十件大事,以此記錄一路走來的綠色足跡。
1.綠色信貸規模世界第一
當前,中國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綠色金融市場之一,目前中國的綠色信貸規模在全球排名第一。央行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三季度末,中國本外幣綠色貸款余額已達14.78 萬億元,同比增長 27.9%,高于各項貸款增速16.5個百分點。綠色信貸資產質量整體良好。此外,綠色債券市場穩定發展,余額規模也已超過1萬億,且尚無違約案例。未來綠色信貸、綠色保險、綠色債券、碳交易市場都將迎來巨大發展契機。
綠色金融業務的加速增長明顯得益于各市場主體落實“雙碳”戰略意識的提升。在碳中和背景下,實體經濟對綠色金融的需求將大大提升,政府和監管部門也將密集出臺支持“雙碳”目標的政策、標準和激勵措施。因此,各金融機構應該充分把握這個歷史性機遇,同時防范由于低碳轉型可能帶來的金融風險。金融機構不應將綠色金融僅僅理解為一個業務板塊和綠金部門的事情,而應該將綠色發展理念納入整個機構的治理結構、戰略目標、政策、流程、風控、產品創新和人力資源發展的全部過程。
——中國金融學會綠色金融專業委員會主任馬駿
2.綠色債券標準重獲統一
4月21日,中國人民銀行、發改委、證監會三部門聯合發布新版《綠色債券支持項目目錄》,對國內綠色債券支持項目的范圍進行了統一和擴充,其中增加了二氧化碳捕集、利用與封存的綠色項目,另一大突破是在支持范圍中剔除了煤炭等化石能源清潔利用項目,實現與國際主流標準的接軌,這被認為是一項“了不起的進步”。今年以來,綠色債券發行持續升溫,交易商協會推出多個綠色債券創新品種,碳中和債、可持續發展掛鉤債券等相繼發行落地,更好滿足傳統行業轉型或新能源等其他行業可持續發展的資金需求。
制定并發布新版的綠色債券目錄,是貫徹落實國家生態文明建設和綠色發展戰略的內在要求,對于進一步規范國內綠色債券市場,引導更多資金支持綠色產業和綠色項目、實現國內綠色債券支持范圍與國際市場相關標準趨同亦將提供重要保障。新版綠色債券目錄的發布實施,對于相關市場主體發行、投資綠色債券等業務將提供更大的便利。
——中國人民銀行新聞發言人
3.新版綠色金融評價方案施行
央行自7月1日起施行《銀行業金融機構綠色金融評價方案》,評價范圍增量擴面,除了綠色信貸,還正式將綠色債券納入評價范圍,評價結果納入央行金融機構評級等政策和審慎管理工具,《評價方案》順應了多元化的綠色金融產品市場發展趨勢,有助于激勵銀行業金融機構進一步增加對綠色債券投資,為綠色債券市場帶來增量資金,促進國內債券市場擴容發展。對銀行業金融機構建立完善的綠色金融評價體系,將推動金融機構更好地發展綠色金融,助力國家綠色發展目標盡早實現。
《評價方案》對銀行業綠色金融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將綠色貸款升級為綠色金融,定量考核與定性考核相結合,意味著銀行業綠色金融要從追求量的發展到注重質的提升。銀行業要從明確綠色金融發展戰略和規劃、健全綠色金融公司治理機制、豐富綠色金融產品、防范綠色金融市場風險、強化環境信息披露等方面發力,全面提升綠色金融績效。
——中國銀行研究院
4.全國碳市場靴子落地
7月16日,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正式啟動上線交易,成為全球規模最大的碳市場。建設全國碳市場是利用市場機制控制和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推進綠色低碳發展的一項重大制度創新,也是推動實現碳達峰目標與碳中和愿景的重要政策工具。碳市場也能推動金融機構廣泛開展碳金融產品創新,不斷推出各項碳排放權配額抵質押融資工具,加強金融市場與碳市場之間的聯動,提高金融業務創新對碳定價的推動作用。
全國碳市場于今年7月16日啟動上線交易以來,整體運行平穩,企業減排意識不斷提升,市場活躍度穩步提高??傮w來看,全國碳市場作為控制和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推動實現碳達峰、碳中和重要政策工具的作用得以初步顯現。下一步要在發電行業碳市場運行良好的基礎上,逐步擴大全國碳市場覆蓋的行業范圍,通過碳市場等重要政策工具和手段,推動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如期實現。
——生態環境部新聞發言人劉友賓
5.環境信息披露標準出臺
7月22日,央行正式發布《金融機構環境信息披露指南》金融行業標準,旨在規范金融機構環境信披工作,引導金融資源更加精準向綠色、低碳領域配置,助力金融機構和利益相關方識別、量化、管理環境相關金融風險。目前,六?。ň诺兀┚G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已先行試用,部分試驗區已經實現了轄內金融機構環境信息全披露。不單是金融機構,企業環境信披意識正在加強,12月11日,生態環境部印發了《企業環境信息依法披露管理辦法》,強制五大類企業披露環境信息,這是企業走向碳中和的關鍵一步。
環境和氣候信息披露是非常基礎的工作,及時有效披露金融機構環境和氣候信息,有利于貸款企業更加重視綠色金融發展,也有利于吸引更多的社會資本投向綠色領域。另外,高質量的環境和氣候信息披露,是金融機構做好環境壓力測試和風險評估的基礎,也是中央銀行和金融監管部門進行相應的風險管理、審慎管理的依據。
——中國人民銀行研究局局長王信
6.兩項專項支持工具宣布推出
11月8日,央行宣布推出碳減排支持工具,發放對象暫定為全國性金融機構,采取“先貸后借”的直達機制,以減少碳排放為導向,重點支持清潔能源、節能環保和碳減排技術三大領域。一周后,國常會提出在前期設立碳減排金融支持工具的基礎上,再設立2000億元支持煤炭清潔利用專項再貸款,形成政策規模,推動綠色低碳發展。
兩項工具由金融機構自主決策、自擔風險,人民銀行對符合條件的貸款按一定比例給予低成本資金。人民銀行將要求金融機構公開披露發放碳減排貸款的情況以及貸款帶動的碳減排數量等信息,并由第三方專業機構進行核實驗證,接受社會公眾監督。預計今年年底之前將向金融機構發放第一批資金。兩項工具政策的推出,要更加重視發揮市場作用,鼓勵社會資金更多投向綠色低碳領域,助力科學有序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
——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易綱
7.氣候投融資試點正式開啟
應對氣候變化刻不容緩,氣候投融資尚存在較大資金缺口。12月24日,生態環境部、發改委等9部門發布《關于開展氣候投融資試點工作的通知》與《氣候投融資試點工作方案》,明確了氣候投融資的定義、支持范圍、試點工作目標、重點任務以及試點申報要求,正式開啟了我國氣候投融資試點工作。
氣候投融資是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關鍵驅動力,而碳達峰、碳中和方案所確定的重要發展方向和領域也是氣候投融資的發展機遇和實施路線圖。氣候友好型項目要從經濟可行、風險可控、技術創新、氣候效益等方面進行綜合考慮,即尋找具有投資價值的氣候友好型項目。有必要在企業項目與投資者之間建立產融對接機制,共同培育具有明顯氣候和社會效益的優質項目。
——中國環境科學學會氣候投融資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孫軼頲
8.綠金試驗區擴容在即
目前我國共設立了六省(區)九地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2021年,各試驗區繼續積極探索創新,總結出一系列可復制的實踐經驗,例如湖州市10月通過了《湖州市綠色金融促進條例》,這是試驗區首部以立法形式確立的綠色金融促進條例。北京和重慶有望成為新一批綠色金融改革試驗區,北京綠色金融改革試驗區將落地通州副中心,定位為構建綠色金融國際中心。重慶綠色金融改革試驗區定位為全中國首個省級(直轄市)碳中和經濟體,轄內銀行機構已實現氣候與環境信息披露全覆蓋。
我國是全球唯一設立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有針對性地探索綠色金融改革道路的國家。試驗區已成為綠色金融“中國經驗”的一張名片。2017年6月以來,六省(自治區)九地試驗區深入推進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充分發揮自律機制作用,積極開展綠色金融改革創新實踐,強化金融支持綠色低碳轉型功能,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取得了顯著成效。
——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劉桂平
9.國際合作再進一步
2021年,中資金融機構積極參與國際倡議,中國銀行、農業銀行、郵儲銀行等12家銀行簽署聯合國負責任銀行原則(PRB),PRB簽署銀行增至16家。重慶銀行、福建海峽銀行、威海市商業銀行宣布采納赤道原則,赤道銀行增至7家。還有70多家中資機構簽署了負責任投資原則(PRI)、4家中資金融機構簽署了可持續藍色經濟金融原則。10月,36家中資銀行業金融機構、24家外資銀行及國際組織共同發表《銀行業金融機構支持生物多樣性保護共同宣示》,進一步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支持力度。
我國綠色金融還需積極提升其全球化水平,例如綠色債券和綠色標準的國際化帶動綠色資金的國際流動,不斷打通各個區域綠色金融市場并擴展國際范圍,同時應加快把上海和香港建設為國際化的綠色金融中心,形成綠色金融的國際重要樞紐,加強與倫敦、紐約等金融市場的綠色互通,并通過綠色金融提升人民幣的國際化地位。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執行院長王文
10.碳中和路線圖日漸清晰
如期實現“雙碳”目標,需要發揮好綠色金融的作用。目前,多家金融機構已從不同維度制定了碳中和路線圖。例如國家開發銀行計劃到2030年綠色貸款占比達到30%左右,實現集團投融資與自身運營碳排放“雙達峰”,2060年前“雙中和”;中國銀行計劃在“十四五”期間對綠色產業提供不少于一萬億元的資金支持;華夏銀行(600015)計劃在2025年之前實現自身碳中和...
未來 30 年,以碳中和為目標的政策措施會從需求和供給兩方面提升綠色金融的發展潛力,從而為金融機構帶來巨大機遇。各類金融機構和市場參與主體應該從完善治理機制、明確綠色發展目標、強化環境信息披露、提升產品創新能力等方面入手,充分把握碳中和所帶來的巨大商業機遇。
——中國金融學會綠色金融專業委員會課題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