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之后,寒冷的日子正式來到,街頭的人們紛紛換上厚厚的羽絨服以御寒。
而為人們提供溫暖來源的“羽絨服第一股”波司登,經歷了數年前的至暗時刻后,則交出了亮眼、火熱的成績單。
2021年中期業績顯示,截至9月30日,波司登實現營業收入53.9億元,同比增加15.6%;實現凈利潤6.39億元,同比增加31.4%。這是波司登連續4年營收和凈利雙增。
值得注意的是,雖近年來頻頻報喜,但我們至今仍無法從波司登財報中獲悉研發投入、海外收入這兩大關鍵數據的表現如何。
第一大未解之謎:研發費用
12月,在波司登45周年成果發布會上,公司發布了這樣一組數據:至今,波司登已擁有專利271項,參與23項國際標準、11項國家標準、4項行業標準的制修訂工作,制定各類企業技術標準218項,承擔國際羽絨羽毛局(IDFB)中國理事單位、國際標準化組織/服裝尺寸系列和代號技術委員會(ISO/TC133)秘書處等國際標準制定工作。
此外,波司登官網顯示,其已經擁有奢侈品級鵝絨、防鉆絨科技、專業級防護面料等多項專業技術。
科技創新是企業長足發展的支撐,顯然,波司登在專利、技術方面已取得收獲。
但在財報中,波司登卻未披露研發費用及更具體的投入比例情況,僅以文字進行描述。譬如,產品研發方面,波司登在中報表示“集團一貫非常注重產品的創新。產品的優化和拓展是波司登品牌發展的基石”;技術創新方面,其則稱“本集團高度重視產品的技術創新,將科研技術創新納入到供應鏈重要核心戰略,并持續加重投入”。
微笑曲線指出,服裝產業鏈中,附加值更多體現在研發、銷售兩端,而廠商的研發能力往往又賦予以服裝差異化。以同樣在港股上市的幾家國貨服裝品牌為例,李寧上半年研發及產品開發開支為1.88億元,同比增加34.92%,占營業收入的比例為1.84%;安踏體育上半年研發活動成本5億元,營收占比2.19%。
而外界若想進一步了解波司登技術布局,也只能因其“主動關窗”而無從得知。
第二大未解之謎:海外收入
在”四季化“戰略折戟后,波司登決議回歸初心、專注羽絨服。2018年3月,波司登進行了聲勢浩大的品牌煥新,包括品牌LOGO及廣告語更改為:暢銷全球72國。
在無孔不入的電視、電梯廣告下,“暢銷全球72國”這句口號可以說是深入人心,更被波司登申請為注冊商標,而各種源源不斷的數字、數據似乎也成為佐證:波司登羽絨服暢銷美國、法國、意大利等72個國家、全球超2億人次在穿;2019年波司登成為美國地區最暢銷的國產羽絨服品牌;歐睿國際數據顯示,2020年波司登集團羽絨服規模全球第一,銷售額、銷售量同時位列第一……
但在龐大的數字、“最”“第一”等表述的內里,波司登是否真的已“暢銷全球72國”了呢?仍有待商榷。
曾有媒體分析歷年財報后指出,波司登約9成收入依舊依賴于中國,其主要證據是“2019財年數據中,波司登品牌羽絨服收入95.1億元,而在羽絨服收入中又分為自營(零售)和批發,其中自營(零售)為56.283億,國內自營零售網絡總收入為48.66億,由此可見,波司登高達86.4%的收入依舊來自中國內地”。
但經核實,所謂的“48.66億元”并非匹配“國內自營零售網絡收入”,僅代表著當年波司登國內羽絨服的零售網絡數量達到了4866家。但一年半后,截至2021年9月30日,這一數字已減少至4001家。
圖源上市公司公告
事實上,自2018年“暢銷全球72國”廣告詞發布至今,波司登并未在2018財年、2019財年、2020財年、2021年中期報告里披露過具體的海外營收情況,國際化程度缺乏有力的數據支撐。
再看看其他的國貨服裝品牌,上半年,李寧在國際市場實現營業收入1.22億元,占總營業收入的比例為1.2%;截至2021年6月30日的12個月里,江南布衣在非中國內地的地區開設30家門店,實現營業收入3039.5萬元,營收占比0.7%。雖然程度不盡相同,但可窺見這些品牌的出海進度如何。
波司登創始人高德康曾表示,希望未來波司登成為中國羽絨服品牌中的“華為”。作為中國品牌出海成功的范例之一,2020年報顯示,華為的海外收入占總營業收入的比例為34.4%。若想成為羽絨服中的“華為”,波司登首先要做的,便是在海外營收方面不再“扭捏”。
對于以上疑問,和訊多次聯系波司登方面,但是電話無人接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