競爭激烈下企業各賦新招,有的“假洋牌”被扒其實是“真國產”,也有“國產牌”外表下充斥著“洋內膽”。
近日,在監管追問下,消費者才驚訝發現,“創始于1868年”、創始人DeRucci是“法國皇家設計師”、廣告中的外國老人是法國“睡眠專家”、售價上萬的“法國品牌”慕斯股份其實東莞制造,床墊平均單位成本855元。
另一邊,加拿大鵝引發萬人討伐的余波尚存,越來越多的目光投向國產羽絨服品牌波司登。但被視作“國貨之光”的波司登,不僅外國人參與設計、核心原材料國外進口,甚至核心技術也是外國引進,令人啼笑皆非。
關鍵技術:防鉆絨科技源自德國工藝、鵝絨從國外進口
對于羽絨服而言,防寒、保暖、防水、防風、輕薄透氣等需要強大技術支持。加拿大鵝正是憑借60年的技術積累、加拿大本土全手工生產制造、南北極科考人員品質認證等特點,成為“保暖”代名詞。
而波司登,號稱專注羽絨服研發44年,每一件羽絨服至少經過150道工序,迄今擁有311項專利,其核心技術何在?
據官網、天貓旗艦店,波司登專業技術包括奢侈品級鵝絨、防鉆絨科技、專業級防護面料,每一款羽絨服都能通過面料摩擦、拉鏈正常拉滑使用測試、極寒材料測試。
圖源波司登官網
但上述專業技術真的能構成波司登的核心競爭力嗎?可持續時尚數字創新中心創始人楊大筠曾指出,對于紡織服裝企業而言,縫制技術由于容易復制不足以構成核心競爭力,技術壁壘往往是一些新興的基于科技性的面料。
先談與保暖度息息相關的鵝絨,波司登稱,源自全球鵝絨產地中國、波蘭、匈牙利;瑞士藍標認證,通過國際RDS認證;含絨量90%,蓬松度600+,最高達1000。但對于各產地的采購量,波司登并未回復。
此前,火上熱搜的#加拿大鵝處罰決定書簡直是羽絨服購買指南#揭示了羽絨服背后的“門路”:羽絨保暖性能和羽絨的蓬松度、絨子含量這兩個指標直接相關,和產地、氣候無關。含絨量、蓬松度的高標準國內品牌不難做到,如君羽基本采用全鵝絨、800+蓬松度、90%含絨量;戶外品牌天石、黑冰也到了90%鵝絨填充、700+蓬松度。
因此,波司登強調從中國、波蘭、匈牙利等地進口,便涉及幾個問題:一是鵝絨產地和保暖性能無關,不該成為消費者判斷羽絨服保暖性的直接參考指標;二是這并非波司登專屬,不少國產羽絨服品牌的保暖指標已超車;三則是核心原材料通過進口獲得,那如何稱得上“國貨”?
此外,波司登另一項專業技術“防鉆絨科技”也并非國產。多篇通稿顯示,波司登技術攻關,調整試用不同工藝,有效解決行業普遍存在的羽絨服鉆絨難題。這項技術的核心在于采用德國防絨針,其機針表面鍍鈦,穩定性高、不易發熱,能防止縫紉過程中機針發熱導致針孔擴大引發的跑絨問題。
至于波司登宣傳的防風、防潑水、防鉆絨、保暖、透濕“專業級防護面料”,旗艦店客服表示,“面料是聚酯纖維100%”,無更多公開信息。
核心技術是企業長足發展的支撐,波司登卻未在財報披露研發費用,僅表示,“本集團高度重視產品的技術創新,將科研技術創新納入到供應鏈重要核心戰略,并持續加重投入”,這也為外界想進一步了解其技術布局情況關上一扇窗。
設計:有多國設計團隊、外國設計師成產品賣點
波司登表示,“產品優化和拓展是品牌發展的基石”,設計重要性可見一斑。
創立之初僅有8臺縫紉機、11個工人的波司登,近年的產品卻頻繁出現外國設計師的身影,且成為賣點之一。
波司登經歷過“至暗時刻”:2017年,四季化、多元化的擴張策略失靈,波司登業績下滑,一度淪為“仙股”,隨后痛定思痛、回歸主業。發布會、設計師聯名系列新品、時裝周走秀……一系列擁抱年輕潮流化的動作背后,是波司登和多名享譽全球盛名的設計師開展密切合作。
波司登稱,“品牌非常重視與國際設計師與知名IP的聯名合作”。經統計,其合作對象包括前拉夫勞倫設計總監Tim Coppens(美)、師從山本耀司的設計師Ennio Capasa(意大利)、前路易威登及紀梵希主設計師Antonin Tron(法)、愛馬仕黃金時代締造者高緹耶(法)等。要請來這些大名鼎鼎的設計師,波司登無疑開出了一筆可觀的費用。
此外,外國設計師亦開始主導日??畹脑O計。綜合媒體報道及財報可知,波司登擁有多國設計團隊,其銷售的極寒主題系列是“攜手意大利設計師原創設計”,城市運動主題系列“由意大利設計師主導”,泡芙主題系列“由國內/外資深設計團隊研發”,最新推出的專業保暖系列則由波司登創意研發總監Pietro Ferragina操刀,他曾和Prada、Armani、Neil Barrett等世界一線大牌合作。
設計是服裝的靈魂環節,頻繁啟用外國設計師的波司登,留給國產設計師的空間還有多少呢?對此,波司登未在財報披露設計團隊人數、中外設計師比例、設計費用投入等情況。
出海:海外業務遇阻、“暢銷全球72國”存疑
從老干媽暢銷國外,到李子柒Youtube粉絲破千萬……這些國貨出海的案例都在說明,“中國名片”不僅對內要滿足國人需求,對外亦要持續輸出,不斷提升中國品牌的影響力、競爭力。
2006年,全球三分之一的羽絨服都來自波司登;2007年上市,成為風頭無倆的“羽絨服第一股”……“暢銷全球72國,超2億人次在穿”口號下,波司登儼然正引領中國企業走向世界,成為享譽全球的“國產羽絨服之光”。
但是波司登是否真的已“暢銷全球72國”,成為“世界名牌”了呢?這值得商榷。
不如,先回望一下波司登的海外歷程:2012年,波司登開啟國際化戰略,借勢倫敦奧運會,斥資在寸土寸金的倫敦南莫爾頓街18號開設首家海外旗艦店;此外還將觸角伸展到意大利、美國,2014年在紐約曼哈頓聯合廣場開店,并計劃把店開到拉斯韋加斯、洛杉磯、邁阿密、米蘭等地。
但海外首站即折戟,倫敦旗艦店2017年黯淡閉店離場,在美、意大利的開店計劃亦再無最新后續。隨著新冠疫情在全球持續,實體門店集體受重創,波司登或難以獨善其身。
另注意到,波司登認證賬號曾在知乎回答“波司登在海外市場有哪些表現?”等問題,其海外動作可分為參展、獲獎、開店、明星KOL帶貨幾類。海外開店計劃遇阻后,各式頭銜含金量也存疑。如波司登2007年曾被國家質檢總局和名推委評定為“世界名牌”,但名推委曾被質疑組成人員皆是官員,評選缺乏公正。
誠然,名牌在市場流通中產生。而波司登要想成為“世界名牌”,或難堪其重。在財報,波司登并未披露海外業務收入及占比情況,其在全球的暢銷程度缺少有力的數據支撐,即使是當初被給予厚望的倫敦旗艦店,也只有過“收益只占到波司登數千家店的一少部分”的簡單表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