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末將至,互聯網人身險市場將迎來一場重要變革。
近期,橫琴人壽、愛心人壽、海保人壽等多家險企先后下架多款網銷產品,其中既有增額終身壽險,也有重疾險、護理險等。
而下架的原因源于10月銀保監發布的《關于進一步規范保險機構互聯網人身保險業務有關事項的通知》。按照要求,不少險企失去銷售部分互聯網保險產品資質,并要在12月31日前完成存量互聯網人身險業務整改。
新規改革力度空前
10月22日,銀保監會發布《關于進一步規范保險機構互聯網人身保險業務有關事項的通知》(以下簡稱“新規”),不僅劃定了互聯網人身險產品的經營范圍,還對可以經營互聯網人身險業務的公司設置了門檻。
從險種范圍看,新規明確互聯網人身保險產品范圍僅限于五類,即意外險、健康險(除護理險)、定期壽險、保險期間十年以上的普通型人壽保險(除定期壽險)和保險期間十年以上的普通型年金保險。萬能險、投連險、分紅險、十年期及以下的普通型年金險均不在經營范圍之內。
從經營主體看,《通知》對開展互聯網人身保險業務的保險公司(不包括互聯網保險公司)劃定了四大“準入門檻”:連續四個季度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達到120%,核心償付能力不低于75%;連續四個季度風險綜合評級在B類及以上;連續四個季度責任準備金覆蓋率高于100%;公司治理評估為C級(合格)及以上。
而對于保險公司通過互聯網銷售10年以上的普通型人壽保險(除定期壽險)、普通型年金保險產品,《通知》提出的要求則更加嚴格。
例如,連續四個季度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超過150%,核心償付能力不低于100%;連續四個季度綜合償付能力溢額超過30億元;連續四個季度(或兩年內六個季度)風險綜合評級在A類以上;上年度未因互聯網保險業務經營受到重大行政處罰;保險公司公司治理評估為B級(良好)及以上。
“高準入門檻”之下,目前90多家人身險公司中,僅有約20家具備經營該類保險產品的資格,大批中小型公司被排除在外。
部分產品面臨下架
新規約束之下,一大批險企的部分互聯網人身保險產品陸續下架,進行合規整改。其中,既有當下熱銷的增額終身壽險,也有重疾險、護理險等。
據媒體報道,華貴人壽將在12月31日前下架“華貴小愛終身壽險”以及“華貴大麥定期壽險”在內的8款產品;鼎誠人壽的“鼎誠鼎峰1號增額終身壽險”、中荷人壽的“中荷傳家終身壽險”、“海保人壽鑫滿意終身壽險”“愛心人壽守護神2.0終身壽險”等產品亦面臨下架。而瑞華健康的“頤悅無憂終身護理險”,信泰人壽的“信泰如意金葫蘆(初現版)重大疾病保險”將于11月底下架。
除了傳統的保障型保險產品,萬能險、投連險、分紅險等創新型業務,以及十年期及以下的普通型年金險等因不在互聯網人身保險產品的經營范圍之內,將不得不下架。例如,橫琴明愛金生養老年金保險、中荷金生有約養老年金保險、愛心人壽養樂多養老年金保險等。
值得一提的是,相較于傳統的四大險種(意外險、百萬醫療險、重疾險、定期壽險),新規對年金險的影響較大。新規不僅要求網銷年金險的保險期間要“十年以上”,還必須是“普通型”年金險,分紅型、萬能型、投連型的年金險均不屬于普通型年金險。這意味著,保險期間十年期及以下的年金險,以及分紅型、萬能型、投連型的年金險,均不能再在網上銷售。
據中保協發布的《2020年互聯網人身保險市場運行情況分析報告》顯示,我國2020年互聯網人身保險產品中,人壽保險仍為主力險種,占比為55.6%;年金保險為第二大險種,占比為23.2%。
中小型險企破局待解
近年來,大批中小型險企依托互聯網的規模效應、低成本的銷售模式,突破渠道瓶頸、實現了業務規模的快速發展。據中保協披露,2020年共有61家人身險公司開展互聯網保險業務,累計實現互聯網人身保險業務規模保費2110.8億元,較2019年同比增長13.6%。在2020年互聯網人身保險規模保費排行榜中,國華人壽、建信人壽分別為第二、第三。
但隨著新規出爐,大多數中小型保險公司將不再具備網銷長期儲蓄險的資格,只能轉至線下或依靠三方渠道銷售。若險企在某地線下沒有分支機構或渠道,則會面臨產品在當地停售的局面。這對于依賴互聯網渠道,分支機構數量受限的保險公司而言,勢必產生重大影響。
在此背景之下,頭部互聯網保險公司慧擇和水滴都加大了線下保險經紀業務的布局,線上線下融合發展漸成趨勢。
2020年3月,水滴宣布啟動線下經紀人招募計劃,成為國內首個招募線下經紀人的互聯網保險經紀平臺。
2021年9月,慧擇宣布已簽署最終協議,收購擁有成熟保險代理人隊伍的湖北盛世安康保險代理有限公司控股股權,該交易預計在2021年底完成。交易完成后,盛世安康將作為慧擇的合并子公司入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