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有5成消費者通過互聯網購買過保險,而這其中90后青睞理財,70后和80后則更“惜命”。11月24日,元保、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中國保險與養老金研究中心聯合凱度集團發布了《2021年中國互聯網保險消費者洞察報告》(以下簡稱《報告》)。
互聯網和傳統渠道購險意愿差距縮小
《報告》顯示,傳統線下網點和保險代理人依舊是首要購險渠道,但已經有5成消費者通過互聯網購買過保險,高學歷、高收入、高城市等級的“三高人群”更認同互聯網保險,過線上渠道購買保險的比例更高。這主要是源自“三高人群”對互聯網更為熟悉、更關注產品性價比而非品牌本身、對自主選擇有能力、有信心。
由于平均保費較低,互聯網保險整體保費規模在保險行業總保費規模中的占比并不高(2020年不足10%),但從趨勢上看,消費者通過互聯網購買保險的意愿已升至70%,而在傳統渠道的購買意愿降為86%,兩者差距正在逐步縮小。
此外,雖然四線及以下城市的消費者互聯網購險消費水平不及“三高人群”,但得益于互聯網普及帶來的購險便捷性,很多以前未接觸過保險的小鎮和農村人群表現出很大的保險消費潛力,且由于基數龐大,未來有望成為互聯網保險新的增長極。由此可以預見,互聯網用戶規模和保險消費能力將會持續增長,互聯網保險將繼續保持高速增長。
車險、醫療險、意外險是互聯網渠道主力產品
對于互聯網保險消費群體有哪些購險特點,《報告》數據顯示,消費者已購買過的保險產品中,車險遙遙領先,占比達到62%;緊隨其后的是醫療險,占比45%;以及意外險,占比42%。這與線下渠道有著明顯差異,性價比高打動了互聯網保險消費者,不過仍有一些消費者并非價格敏感型。以報銷型醫療險年度花費為例,報告顯示,三分之一消費者能夠接受區間集中在501-2000元,但還有超10%消費者對價格不敏感,認為只要服務好,能接受高價格。
互聯網保險消費者并非一味追求價格低,用戶對好服務的需求可見一斑,優質服務不僅可以贏得口碑,也可以為產品定價增加“砝碼”。無論是購險前還是購險后,理賠問題都是消費者最為關注的。行業普遍認為,“理賠”和“信任”二者相輔相成,品牌公信力越高,用戶信任度越高,越相信理賠有保障。
清華大學金融科技研究院副院長、中國保險與養老金研究中心主任魏晨陽認為:“用戶對于理賠的擔心不單純是信任問題,也折射出保險產品的問題。目前的保險產品和條款的設計過于復雜,用戶理解使用保險的門檻過高,造成了很多用戶對于保險條款一知半解,因為未知所以擔心。用戶往往不確定自己是否符合承保條件,擔心條款中有‘隱藏的陷阱’,擔心有風險時被拒賠。如果保險公司在設計產品時,能夠更加簡單明了,就能讓更多的用戶接觸保險,接受保險,形成良性發展?!?/p>
除了共同關注理賠外,用戶在購險前后的關注點略有差異。在購險前,消費者同時還會關注保險公司/平臺實力及合規性等,以及售后的服務質量。用戶對于增值服務的關注,或許正是國內保險消費心理的體現。很多人認為”買了保險不出險理賠就是虧了”,為了“讓自己不虧”就希望獲得更多的增值服務,以彌補“消費損失”。由此可見,增值服務有望成為打動用戶的營銷亮點,也可通過多次互動增強用戶粘性。
90后青睞理財產品 70后80后熱衷醫療險
通過調研數據,《報告》指出不同人群的購險行為有著明顯差異。從性別上看,男性作為家庭支柱,更傾向于購買人身險、意外險等,希望為美好生活保駕護航,責任感更強,而女性更為精打細算,承擔了家庭財務規劃、旅游規劃等,希望為家庭生活添磚加瓦。從年齡上看,80后/90后更會因進入人生新階段而購買保險,而60后/70后更易被身邊人或自己的健康狀況觸動而購險。
同時從購買保險產品的類型上看,90后對于“理財保險”更為青睞,購買過“理財保險”的90后占所有參與調研90后人群的35%;70后/80后更“惜命”,更熱衷醫療險;60后則更傾向于“財富傳承”,購險最偏好人壽保險。
另外,《報告》顯示,對于未來的互聯網保險的趨勢來說,“非標體”、“低門檻”有望成為互聯網保險突破口。三成消費者期待在針對特殊疾病的產品上可以有更多選擇,關注參保門檻??梢灶A見,帶病體等特殊人群保險需求將持續增長,在非標體、老年群體等藍海市場,互聯網保險將大有可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