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新不再“躺贏”?近日,新股破發頻率越來越高。
進入10月以來,經統計,自10月22日的中自科技破發到現在,不到兩周的時間共有10只新股破發,并且8只股票截至發行當日收盤仍呈下跌狀態。新股破發本不算新鮮事,但在此期間,上市發行新股總計20只,也就是說破發率基本已達一半,發生頻率明顯增高。
經過疏理,已破發的10只股票背后至少涉及到7家券商。
具體來看,較早出現破發的中自科技和凱爾達均由申萬宏源(000166,股吧)保薦,同樣在項目中出現兩次破發的還有保薦機構中信證券(600030,股吧)和國信證券(002736,股吧),前者為中科微至和成大生物主承銷商,后者為深城交和爭光股份的主承銷商。此外,可孚醫療、新銳股份、戎美股份和華蘭股份的主承銷商分別為西部證券(002673,股吧)、民生證券、中金公司和華泰證券(601688,股吧)。
而從跌幅來看,中信證券保薦的成大生物開盤即跌18.19%,且收盤跌幅達到27.27%,成為10只破發股中破發幅最大的股票。截至發稿日,目前成大生物股價報78.05元/股,相較發行價已跌了近30%。其次,同為中信證券保薦的中科微至在發行日收盤的跌幅也超過了10%,并且目前跌幅已達16.57%。
除成大生物和中科微至外,目前也還有7只股票處于低于發行價的情況。其中,申萬宏源承銷的中自科技和中金公司承銷的戎美股份已折價超過20%。
不論是中信證券,還是申萬宏源和中金公司,都有著較強的投行實力。其中,中金公司和中信證券的IPO承銷金額均位列行業第一和第二,約占承銷市場份額的16%。
破發頻現,券商面臨新問題
那么,對于近期頻現破發,和保薦機構有關系嗎?
值得注意的是,經統計發現,10只破發股均為在科創板和創業板上市的股票。而就在此前不久,上交所和深交所于9月18日分別發布了新修訂的“詢價新規”,主要圍繞注冊制下新股發行詢價問題展開修訂,其中,詢價時的最高報價剔除比例由“不低于10%”調整為“不超過3%”,并且取消了定價突破“四數孰低值”時需延遲發行的要求。
目前來看,自新規實施后,多只股票發行價格超過了“四值”孰低值,這同時也帶來了較高的是市盈率。從破發的10只股來看,市盈率均超過20,其中華蘭股份的市盈率更是達到101.4倍。對此,有報道指出,在市場人士看來,新規帶來的市場化定價導致了部分新股發行市盈率偏高,從而側面收窄了IPO后的漲幅空間,破發因此增加。
因而,在新規后續帶來的定價博弈加強下,“定價如何貼合市場”似乎成為券商需要面對的新問題。
破發背后保薦收入卻大增,一半項目收入過億
而值得一提的是,在新規實施后破發頻現的同時,券商的保薦承銷收入卻大幅增長。
經過統計,新規后在科創板和創業板上市的公司,其平均保薦承銷費接近9000萬元,而數據顯示,此前科創板和創業板的保薦承銷費用大約在5000萬元左右,明顯有所增加。
并且,單從破發的這十家公司來看,多家保薦承銷費過億。其中,由中信證券主承銷的成大生物和中科微至費用最高,分別為此花了2.15億元和2.08億元。此外,可孚醫療、戎美股份和華蘭股份的保薦承銷費用也均超億元,分別為1.71億元、1.4億和1.33億元。經計算,這十只破發股的平均保薦承銷費達1.25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