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2日,海泰新光最新的和訊SGI指數評分解讀出爐,公司獲得了的91分。
整體來看,海泰新光的公司指數基本上圍繞90分水平線進行”均值回歸“運動,在指數總榜單中位列頭部區域,結合股市看,年初以來,海泰新光股價急速躍升到新的震蕩區間,開啟了起伏交替的暴走狀態。
圖:海泰新光和訊SGI指數綜合評分
海泰新光主要從事醫用光學成像器械的研發、制造、銷售和服務,致力于光學技術和數字圖像技術的創新應用,在內窺鏡和光學產品領域具備較為領先的市場地位。
根據披露的財報,公司三季度主營收入2.18億元,同比上升9.65%;歸母凈利潤9171.8萬元,同比上升21.62%;扣非凈利潤7112.12萬元,同比上升10.57%,增長較快,成長能力較強。
從收入端來看,海泰新光醫用內窺鏡器械收入中84%的收入來自高清熒光內窺鏡系列產品,公司醫用內窺鏡器械業務的毛利率高達70%(另一業務光學產品的毛利率為45%)。今年上半年,醫用內窺鏡器械、光學產品兩類業務的收入占比分別為68.75%和31.25%。
從成本端來看,公司三季度營業成本7671.6萬,同比增長9.6%,略微低于營業收入的增長幅度,毛利率與上期持平。期間費用率為26.3%,較上年升高2.7%,對公司業績有所拖累。
行業“雙引擎”:規模效應和替代效應
海泰新光上半年的業績成果一方面得益于企業自身對技術和市場的探索開拓,但是,尤為關鍵的是,行業處于上行周期帶來的的“規模效應”和“替代效應”無疑極大的推動了公司運營發展行穩致遠。
從規模效應上看,國際市場擴容提速。隨著內窺鏡工藝技術的提高和微創醫療的普及,全球內窺鏡市場規模逐年增長。根據醫療統計機構Evaluate MedTech報告,預計全球內窺鏡市場將以6.3%的年均復合增長率增長至 2024年的283億美元。
國內窺鏡市場的發展速度也不容小覷,高于全球市場的增速。據FROST&SULLIVAN報告,2013-2017年,我國醫用內窺鏡市場規模年復合增長率達18.23%,預計2022年將達到320億元。
從替代效應上看,內窺鏡行業被國外品牌壟斷的局面有望被扭轉。近年來,隨著我國內窺鏡行業技術水平及產業化水平的逐步提升,少數國內企業已在部分內窺鏡細分領域的高端市場實現了零的突破,部分大型企業在中端醫用內窺鏡市場占據了一定份額,打破了此前由于行業技術壁壘較高導致醫用內窺鏡行業被歐美日等國的幾家大廠商所占領的極端不平衡競爭狀態。
競爭“殺手锏”:技術深化和品類拓展
除了行業的紅利充分釋放,并且被有效吸收轉化為公司的盈利動能之外,聚焦于企業自身,海泰新光同時借助技術深化和品類拓展這兩條路徑構筑出了行業競爭中的有效“護城河”。
在技術深化方面,通過研發投入和創新攻關核心技術?;仡櫤L┬鹿饧夹g發展變遷的歷程,我們發現,經過多年的技術研發和經驗積累,已在多個細分領域實現技術引領。比如2015年海泰新光成功開發出應用于肝膽手術的高清熒光腹腔鏡、熒光光源模組和熒光攝像適配鏡頭,該系列產品被史賽克公司所采用,應用于其在全球推出的首款高清熒光腹腔鏡整機系統,成為該設備中核心部件的唯一設計及生產供應商。
憑借不斷的研發投入和技術創新,海泰新光成功掌握了熒光內窺鏡的核心技術。領先的技術優勢也為公司帶來了更高的毛利率,自研發出熒光內窺鏡并實現銷售后,公司銷售毛利率進一步大幅提升。2019 年,海泰新光高清熒光腹腔鏡的出口金額占我國內窺鏡出口總金額的比例為11.34%,從排名來看已經坐上了第一的位置。
在品類拓展方面,持續拓展產品線,加快整機系統的布局。為減少對大客戶史賽克的依賴,抓住醫療器械國產化替代機遇,海泰新光近年來一直在積極推進自主品牌整機系統的布局。
內窺鏡整機系統主要由內窺鏡、光源、攝像系統以及配套的顯示器、臺車等構成,其中內窺鏡、光源和攝像系統為整機系統的核心零部件。在掌握核心零部件的技術后,將核心部件組成整機并無技術難度。
海泰新光自主品牌的整機系統主要針對國內市場進行銷售。今年上半年,公司整機系統山東區域的營銷網絡已開始建設,公司已經與山東省多家醫院建立臨床合作中心;全國市場的渠道建設也已經展開,公司和國內多省市的專業外科銷售團隊建立了戰略合作關系。除了即將進入生產與銷售階段的整機系統,海泰新光還有大量處于研發和儲備階段的項目,為公司持續拓展產品線、向臨床醫學全套解決方案提供商轉型打下了基礎。
但是,形勢良好的背后也潛藏暗流,相關不利因素造成行業陰影擴散蔓延制約了增長動能,行業的“灰犀?!焙汀昂谔禊Z”事件有可能對公司生產經營構成較大的風險隱患和增長摩擦。
一方面是由于受到宏觀經濟環境的影響,匯率和融資成本的不利變動對公司運營費用造成了一定上行壓力,隨著國際錯綜復雜的局勢愈演愈烈,公司亟需運用外匯期貨等金融工具精準管控匯率變動風險,以及通過價格談判等措施有效規避匯兌損失;另一方面,海泰新光在對外業務方面極易受到某些國家或地區可能采取提高關稅價格或限制銷售等貿易保護措施的沖擊,對公司的經營業務造成較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