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在成都舉行的2021天府金融論壇上,中國郵政儲蓄銀行行長劉建軍指出,“雙碳”目標的實現對于金融機構的轉型發展既是挑戰,也是機遇,總體而言機遇大于挑戰。
劉建軍 中國郵政儲蓄銀行行長
劉建軍表示,金融機構要深刻理解碳達峰、碳中和對中國金融業的重要意義。要實現“雙碳”目標,必須加快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調整經濟結構、產業結構、能源結構,這所有一切離不開金融機構的強有力支持。
在劉建軍看來,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實現雙碳目標的時間窗口偏緊,面臨著更加艱巨繁重的改革發展任務,需要付出更多艱苦的努力。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系統性變革,對于金融機構的轉型發展而言既是一場挑戰,也是一場機遇,總體而言機遇大于挑戰。
就機遇而言,低碳轉型將創造巨大的投融資需求,金融機構將迎來新的業務增長點。根據清華大學氣候變化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院估算,實現碳中和需要累計新增投資約138萬億元人民幣,超過每年GDP的2.5%。面對百萬億級的資金缺口,需要金融機構積極參與,創新豐富綠色金融產品,提升綠色金融業務的占比,樹立負責任商業銀行的形象。
就挑戰而言,低碳轉型過程中一些高碳企業和項目逐步退出,金融資產質量將承受裂變的壓力,這些行業的違約率可能大幅上升,金融機構對此要有清醒的認識,加強氣候轉型風險的前瞻性研判,加快調整發展規劃、業務方向和服務對象,提前謀劃完善相應的風險防范機制。同時也要看到我國產業結構偏重、能源結構偏煤的現狀,必須實事求是,全力處理好降碳和能源保障,產業鏈、供應鏈安全和人民群眾正常生活的關系,來有效應對低碳轉型過程中可能伴生的經濟金融社會風險,防止過度反應,確保安全降碳。
據劉建軍介紹,截至9月末,郵儲銀行綠色貸款余額達到3467億元,較上年末增23%,綠色融資余額3990億元,較上年末增長25%,綠色債券投資余額266.41億元。
這一成果的取得得益于郵儲銀行深入落實黨中央和國務院重大戰略決策,努力建設綠色普惠銀行和氣候友好型銀行。近年來郵儲銀行在綠色發展之路上不斷探索前行,將“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融入經營管理和業務發展的方方面面。從公司治理、政策制度、產品創新、金融科技、內控管理、能力建設等方面,大力發展可持續金融、綠色金融和氣候融資,助力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目標。
一是加強頂層設計,健全綠色治理。從戰略高度來推進綠色銀行建設,建設一流的綠色普惠銀行和氣候友好型銀行納入郵儲銀行“十四五”的規劃。成立綠色銀行建設領導小組,設立綠色金融部門,綠色支行等綠色金融專營機構。
二是優化政策制度,健全管理機制,完善綠色金融制度體系,突出綠色低碳導向,合理配置信貸資源。制定綠色金融授信政策指引,明確綠色金融重點支持方向與領域。鼓勵進入水電、風電、光伏發電、垃圾發電、節能環保、新能源汽車、鐵路、軌道交通等行業。制定支持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綜合金融服務方案,更好地服務雙碳領域的客戶。
三是健全激勵約束,優化資源配置,實施綠色金融經濟資本計量差異化的政策。完善經濟資本管理評價體系,資金向綠色信貸傾斜,為具有顯著的碳減排效益的項目提供優惠利率,給予內部資金轉移定價,適當減點支持。開通審查、審批綠色通道,加大平行作業的支持力度,支持綠色金融業務發展。
四是創新綠色產品,提升綠色服務。堅守戰略定位,發揮資金優勢和網點優勢,圍繞污染防治、節能環保、生態農業等領域,創新和推廣綠色公司貸款、綠色小微企業貸款、綠色理財、綠色債券、碳中和債券等與碳足跡掛鉤的金融產品。特別是充分發揮普惠金融優勢,積極推動綠色金融與普惠金融協同發展,有效提升綠色金融的可得性與覆蓋面。
五是應用金融科技加強風險管理。開展火電、鋼鐵、水泥行業氣候風險敏感性的壓力測試,連續五年開展ESG風險和氣候風險專項排查,郵儲銀行“金睛”信用監管系統接入環保數據,促進客戶環境信用修復,并積極推進企業的碳核算。
六是對標主流準則,加強信息披露。正式采用負責任銀行原則,加入聯合國環境規劃署金融倡議,成為第二家簽署PRB的國有大型商業銀行,正式成為氣候相關財務氣候披露工作組支持機構,充分利用內外部渠道披露環境和氣候信息。
劉建軍表態,下一步,郵儲銀行將繼續發揮自身優勢,主動融入生態文明建設。
一是全面持續推進綠色銀行建設,大力發展可持續金融、綠色金融和氣候融資,加大資源傾斜力度,配置綠色貸款規模,提供優惠利率,著力提升綠色金融服務水平。
二是聚焦減碳和增匯兩大領域,重點支持清潔能源、綠色循環經濟、新能源交通、綠色農業與林業綠色小微等領域。
三是加快產品與服務創新,積極探索碳匯交易、碳排放權質押融資、低碳信用卡、碳資產質押融資等這些領域的融資模式。
四是試點開展碳核算工作,幫助企業了解自身企業在生產過程中的氣候變化影響,并以此來設定碳減排的目標,助推企業實現綠色低碳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