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A股回購熱情明顯回升。《證券日報》記者據同花順iFinD數據統計,截至5月12日,今年以來,A股207家公司發布了210單回購計劃(以董事會預案公告日統計,下同),同比增118.75%。
從回購計劃實施角度來看,今年以來,截至5月12日,326家上市公司已耗資445.12億元實施回購(部分為去年發布回購計劃,今年繼續實施)。
市場人士認為,今年以來A股行情波動明顯,上市公司回購主要是向市場傳遞積極信號,所以回購計劃較多。另外,醫藥生物、機械設備和計算機等新興行業公司回購較多,一方面是新興行業公司股權激勵需求較強,另外,進行回購也說明此類公司現金流充足。
醫藥生物等三行業
回購計劃較多
據同花順iFinD數據統計,2019年和2020年同期,A股分別有107單和96單回購計劃發布。
對于今年回購計劃的顯著增加,川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研究所所長陳靂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今年春節后,市場風格切換,A股市場整體走弱,部分利潤良好、成長性較優的公司被“錯殺”,管理層認為公司股價被低估,因此采用了回購的方式向市場傳遞積極信號;另一方面,從今年一季報來看,A股上市公司利潤情況良好,不少上市公司手握大量現金,而短期暫無更多的投資項目,因此在股價估值合理的時期選擇了回購。
從回購股份目的來看,今年新發布的210單回購計劃中,169單擬用于股權激勵或員工持股計劃,占比為80.48%,超過八成;21單用于注銷,占比為10%;17單將用于維護公司價值及股東權益,3單用于轉換公司發行的可轉債。
“股權激勵和員工持股計劃往往是為了將公司利益與員工利益掛鉤,增強員工工作的積極性,同時也能改善上市公司的股東結構,防范被惡意收購的風險,而對于市場來講,員工持股也是企業看好自身未來發展的佐證;回購注銷主要是為了降低在外發行股份的數量,可以提高每股凈資產,增強投資者信心;回購用于維護公司價值及股東權益主要是進行市值管理;用于轉換可轉債而進行的回購,則是為了對沖大量可轉債轉股后稀釋股權的不利影響。”陳靂表示。
博時基金首席宏觀策略分析師魏鳳春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今年股市行情波動較大,上市公司主要用回購來維穩股價。因為公司股價、市值的高低,對于公司后續再融資有直接影響。
從行業來看,上述210單回購計劃中,醫藥生物、機械設備和計算機行業數量較多,分別有26單、24單、21單。
魏鳳春表示,醫藥生物、機械設備和計算機基本都是新興行業公司,一是因為這些公司需要股權激勵,所以用于股權激勵的回購占比也較高,二是此類企業的現金流充足,也支持其回購。
陳靂表示,總體來看,醫藥生物、機械設備方面回購計劃較多主要源于良好的業績,較多的現金流疊加合理的估值造就了較多的回購計劃。去年下半年以來,計算機行業上市公司股價持續下行,從市凈率角度來看,當前行業雖未釋放較好的業績,但很多上市公司估值已處于低位,因此引起了一些上市公司的回購行為。
90家公司
回購實施金額過億元
上市公司回購實施期大多為1年,部分去年發布的回購計劃,今年仍在實施中。從回購實施情況來看,截至5月12日,今年以來,共有326家上市公司(包括去年存量和今年增量)合計耗資445.12億元實施回購。
其中,90家公司實施回購金額超過1億元,美的集團、格力電器、歌爾股份和中國聯通回購超過10億元,分別為86.64億元、52.39億元、20億元和14.02億元。
記者注意到,今年以來,截至5月12日,有3家公司發布兩輪回購計劃,但是公司股價并未有明顯提振。
寶新金融首席經濟學家鄭磊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從今年發布回購計劃的207家公司來看,部分公司市盈率已經處于高位。實際上,回購對提升股價的作用需要多次連續實施才能更好體現,而且每次回購的數量不宜太少。
陳靂表示,決定上市公司股價的往往不取決于單一因素,需要結合多種實際情況來進行綜合考慮。長期來看,回購計劃雖是上市公司看好自身發展的證明,但短期股價波動更取決于市場情況和行業景氣度。(本報記者 吳曉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