濃眉大眼的迪士尼也開始轉型了。
3月3日,迪士尼宣布,將在今年年底之前,關閉北美至少60家專賣店(DisneyStore),相當于其全球門店總數的約20%,以專注于電子商務業務。此前,迪士尼曾公告稱,將在2021上半財年裁員3.2萬人。
線上化已成為過去一年迪士尼業務發展的主旋律,無論是內容還是渠道,迪士尼都展示出“壯士斷腕,擁抱線上”的勇氣。
“事實上,如果對比線上化的程度,美國很多傳統巨頭不如中國的企業,迪士尼也是其中之一,他們沿用過去近百年的商業模式,一時間很難從舊環境中轉變過來,而疫情成為一個轉折點,在線下普遍蕭條的背景下,迪士尼成為美國第一波因此獲得線上化轉型紅利的巨頭,這波操作也值得全球娛樂企業參考。”一位智庫CEO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線上化初露鋒芒
2020年初,迪士尼掌門人(首席執行官)由羅伯特·艾格(Robert Iger)更換為迪士尼樂園、體驗及產品業務主席鮑勃·察佩克(Bob Chapek)。察佩克履職后就遇到了第一件棘手的事,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線下娛樂場所,電影院也全部關門。
這嚴重沖擊了迪士尼的兩大板塊——主題公園業務及影視娛樂業務。上任不久的察佩克宣布減薪50%,而前任CEO、現任執行董事長羅伯特·艾格更放棄全部薪水,其他高層也是相繼減薪。
業務層面,迪士尼不得不加快線上化步伐,2019年11月上線的流媒體平臺迪士尼+在此背景下大放異彩,截至2020年2月初,迪士尼+擁有2860萬用戶,而8個月后,迪士尼+付費用戶已經達到7370萬。
用戶的增長離不開優秀內容的支撐。就在2020年9月份,原計劃在院線上映的《花木蘭》轉投流媒體迪士尼+。盡管察佩克曾在電話會議中強調,《花木蘭》上線流媒體只是一次性的選擇,并不代表播放模式的整體轉變。
但《花木蘭》讓迪士尼嘗到了巨制電影登陸線上的甜頭。根據雅虎的數據顯示,在2020年9月1日至12日,美國本土訂閱迪士尼+的用戶中,約29%購買了售價29.99美元的《花木蘭》。
次月,迪士尼進行了戰略重組,公司將媒體和娛樂部門重組為一個負責內容分發、廣告銷售和迪士尼+的獨立板塊,該板塊將負責全球所有內容的商業化和發行,由公司消費產品部門游戲/發行業務的前總裁賈里姆·丹尼爾(Kareem Daniel)直接負責。
隨后,迪士尼越來越多的作品登陸迪士尼+,比如原計劃2020年6月份上映,但因疫情原因一拖再拖的《心靈奇旅》。
受益于迪士尼+完美表現,2020年全年,迪士尼股價走出大V字反彈,全年增長24%,與低點相比漲幅也達到129%。
這也引發了其他公司的效仿,三個月后,華納兄弟迅速跟上,決定取消2021年在北美上映的全部17部電影窗口期,同步登陸HBOMax。
將專注電商業務
一邊是線上播放渠道的成功,另一邊是線下業務陷入泥潭。2020年第二季度以來,迪士尼主題公園陸續關停,增加了巨額成本。盡管期間中國上海、中國香港、美國佛羅里達州和法國巴黎的迪士尼都曾重新開放部分園區,但在2020財年,主題公園業務收入仍然同比下降37%。
這也導致迪士尼9月份公布了2.8萬人的大裁員計劃。而裁員仍在繼續,在2020年底的一份公告中,迪士尼表示計劃在2021年3月底前裁員3.2萬人,其中主要為公園、體驗和產品部門雇傭的員工。截至2020年10月3日,公司員工約20.3萬人。
除了主題樂園外,迪士尼也對線下專賣店“下手”了。據披露,迪士尼目前在全球約有300家專賣店,該公司的一位發言人表示,也在評估大幅削減歐洲門店的可能性,但日本和中國的門店不會受到影響。
迪斯尼專賣店成立于1987年,曾分布在全球1000多個地方。而迪士尼此次關閉專賣店的做法,也讓業內解讀為是其縮減規模的“開端”。
“2020財年迪士尼的業績表現平平,但由于迪士尼+市場還是給予了其充分的期待與肯定,但線下店顯然成為拖累公司的‘后腿’,因此迪士尼關店的舉措是在情理之中的,即便是沒有疫情,未來專賣店線上化也是一大趨勢,只是時間早晚而已。“一位傳媒行業券商分析師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不過,如果迪士尼繼續關閉線下商店,那么裁員的人數可能還會持續增加,這也是大公司斷臂求生的無奈之舉。”(編輯 上官夢露 本報記者 謝若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