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導更多中長期資金入市,是促進資本市場持續穩定健康發展的重要內容,也是全面深化資本市場改革的重要任務。南開大學金融發展研究院院長田利輝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中長期資金入市,可以改變投資者結構,改善市場流動性,能夠在經濟向好的前提下推動股市形成長期牛市。”
監管層頻為
中長期資金入市吹暖風
據《證券日報》記者梳理,在最近不到1個月的時間里,證監會已至少兩次就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發聲。例如,1月28日召開的2021年證監會系統工作會議提到,“以更大力度推進投資端改革,加大權益類基金產品供給與服務創新力度,推動個人養老金投資公募基金政策盡快落地,優化中長期資金入市環境”;2月5日,證監會新聞發言人表示,“資本市場引入中長期資金,壯大專業機構投資者力量,有利于優化投資者結構,增強市場韌性,促進投融資平衡,對于資本市場長期穩健發展意義重大”。“持續優化中長期資金入市環境。加強多層次、多支柱養老保險體系與資本市場的銜接,推動個人養老金投資公募基金政策盡快落地,繼續推動社保、保險、銀行理財等資金入市,促進提升權益投資比例,實施長周期考核機制,完善‘愿意來、留得住’的市場機制”。
對于目前中長期資金入市情況,中航證券首席經濟學家董忠云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國內方面,監管層明確表態鼓勵和支持養老金、保險等中長期資金入市。近幾年我國基本養老保險基金委托投資工作持續推進,規模逐步攀升。據人社部數據,2020年我國所有省份均啟動實施基本養老保險基金委托投資工作,合同規模1.24萬億元,到賬金額1.05萬億元。險資權益類投資近年來也呈現逐步松綁趨勢,銀保監會于2020年11月份發布了《關于保險資金財務性股權投資有關事項的通知》,其核心內容是取消保險資金財務性股權投資的行業限制。國際方面,近年來A股國際化程度不斷提升,陸股通北上資金持續流入。據Wind資訊數據,截至2月19日,今年以來北上資金累計流入886.82億元,而自陸股通開通以來的累計流入金額已攀升至1.29萬億元。
談及今年有哪些中長期資金可期?德邦基金專戶業務部執行總經理孫博巍告訴《證券日報》記者,“從體量上來講,今年首推的中長期資金來源是公募基金,無論從換手率,還是從投資體系的完善度來看,公募基金都是最成熟的市場參與者之一。同時,隨著我國多層次資本市場不斷完善,市場上的優質標的不斷增多,將吸引保險和社保等機構逐漸加大股票配置。此外,由于我國經濟增長強勁,我國資產的優越性愈加引起全球投資者的關注。綜上,預計公募基金、險資和社保以及外資,都將是今年中長期資金的主要來源。”
兩方面入手
吸引中長期資金入市
今年1月份,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行動方案》中將“培育資本市場機構投資者”列為“促進資本市場健康發展”的重要內容之一。
董忠云表示,國內外中長期資金持續入市,有助于改善A股投資者結構,機構投資者更加注重上市公司基本面和長期價值,機構投資者占比的提升有助于降低市場波動性,增強市場價格發現和資源優化配置等功能的發揮,有助于市場實現長期健康發展。
談及接下來如何更好地吸引中長期資金入市?田利輝認為,“我國不斷優化基礎性制度,提升交易便利,增進交易效率,降低交易成本,逐步形成中長期資金‘來得順、有得投、待得住’的市場環境。這意味著,我國要繼續推進政策障礙的紓解和消融,繼續根據國情變化來放寬中長期資金入市比例和范圍。”
田利輝進一步解釋,吸引中長期資金入市的關鍵是我國上市公司質量的不斷提升,優質企業的不斷涌現和市場估值的穩定有序。一般而言,機構投資者能夠更好地關注基本面,進行價值投資,持股期也相對較長。因此,我國應繼續壯大機構投資者的隊伍。與此同時,也要必須防止個別機構投資者的坐莊、跟風和內幕交易等短期行為,只有市場風清氣正和堅守價值投資,才能夠讓資金的投資行為實現中長期化。
在董忠云看來,需要從兩方面入手吸引中長期資金入市。首先,從市場自身來看,制度完善、長期健康向好的資本市場環境是吸引外資入市的根本。制度層面,要通過一系列改革措施,不斷完善資本市場制度,提高上市公司質量,優化對機構投資者的長周期考核機制,提升資本市場運行效率。經濟基本面層面,持續健康發展的宏觀經濟是資本市場長期向好的基礎,政策調控上需要努力營造穩定向上的宏觀環境,并加大力度扶持創新產業,為宏觀經濟和資本市場提供增長點。
“其次,需要不斷疏通和拓展國內與境外資金進入我國資本市場的渠道”,董忠云認為,國內方面,隨著A股市場制度的不斷完善,可進一步適當放開社保、養老金等機構資金的入市限制,通過投資權益市場實現保值增值和支持實體經濟發展。同時,在支持境外資金流入方面,我國需要繼續堅定推進資本市場高水平雙向開放,持續深化資本市場互聯互通,不斷提升外資投資A股市場的便利性,推動境外長期資金增加對我國資本市場的配置,更好地促進資本要素全球流動。(本報記者 昌校宇 見習記者 楊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