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虧了“躺平風”的興起,今年穿平底涼拖、背心出門的日子,才終于有了正當的理由。不用費盡心思搗鼓頭發、琢磨擔心衣服的褶皺美不美觀了,有什么穿什么,畢竟,“躺平風”的第一要義,就是快樂呀。
但網絡上,也涌起過許多人的揶揄。他們認為這股風潮不過是場大型的審美降級,平平無奇的背心、勃肯鞋,都是“老爺爺輩才穿的玩意”,造不出美麗的人體曲線??晌矣X得,能允許“不美麗”地出門,可能是比漂亮更有力量的事。這幾年,流行來來去去,“老錢風”“千金風”“財閥風”,它們總有著約束的學問,試圖教會女孩們成為誰、討好誰。為美貌武裝到疲憊的女人,太需要一次徹底的容貌松懈了。
▲《我知道你去年夏天干了什么》
(資料圖)
而看起來普通,甚至在時尚史中少有被記名的背心與勃肯鞋,無疑是最佳穿衣自由的代表。很少人知道,它們其實是比吸煙裝、大喇叭褲、大墊肩,還要更早宣告女性狂野力量的衣物。背心從來都不是為美而設的,它最大的功效其實是自由感——讓女性擁有不成為誰的權利。
▲泰勒·斯威夫特和戴安娜王妃的背心造型,總能感受到一股反叛的力量。
時尚的歷史那么久,但在上世紀40年代前,根本沒有“女士背心”一說。在那個年代的人眼中,背心是屬于硬漢的標記,代表了男性粗獷的力量。女孩拿來穿,不夠端莊,露出手臂的模樣,更是不潔不恥的。試過有一回,有位設計師靈光一現,給參加奧運游泳比賽的女選手們定制了一款能加快手臂幅度的背心泳衣,結果照片剛出街,就被觀眾批得蠻狠,直言這根本不體面,是“丟臉的”。
▲當時的女子背心泳衣。
那之后的很長一段時間,你幾乎只能瞧見女孩們穿著規規矩矩的模樣——精致的禮服裙、高跟鞋子才是標配。直到女性浪潮頻頻吹起的上世紀70年代后,女性衣服才變得多元起來,她們開始穿著短褲、皮夾克,游走在都市街頭,跳舞、唱歌、歡樂。
▲上世紀70年代的歌舞片《油脂》。
背心記載的,其實是女孩們反世俗的勇氣。漫長的歷史中,女性敘事的范本總與溫柔賢淑、懂事乖巧相關,但在崇尚自由精神的搖滾興起的年頭,女性樂手們開始穿上“從男孩那借來的”背心,來反駁世俗對她們的訓誡——女孩當然可以酷、瘋狂與矯健。酷愛搖滾的麥當娜,是當時的敢穿佼佼者。那時還蠻青澀的她,總是以短發示人,她喜歡穿著背心和夾克,偶爾露出的肌肉線條,看起來不流暢柔和,但足夠堅實,每一寸刀鋒般健美的肌膚,都在不停打破“女性纖弱才是漂亮”的假象。
她出演的每部作品、每個演出,都在力圖擊碎大眾對女性的保守印象。她染白發,在電影《那個女孩是誰》里扮演受誣陷、出獄后想復仇的歌女Nikki Finn,不管是造型還是角色的“瘋”,都是那個年代少有的新鮮。
▲《那個女孩是誰》
她總是用自己的穿衣方式,在不同的時期,重新定義對女性魅力的古老凝視。上世紀90年代,她做過最轟動的事,莫過于穿著內衣上戛納紅毯、穿著尖錐胸罩馬甲上演唱會了。她炫耀式地挑釁著各種觀看自己的視線,用最囂張的衣服來嘲弄所謂的“Femininity”。
多迷人啊,在我的腦海中,所有后期能考古到的天后力量,最終都凝聚成了最初那個穿著背心、不為主流規訓低頭的搖滾女孩。后來的麥當娜在節目中回顧自己的過往,她鼓勵女孩們:哪怕男性社會給女孩定下再多的游戲規則,你也是可以不被束縛的。
有關背心“如何反骨”的時裝記憶,可能早已遠去了,但在現代,它抹去性別線條的輪廓,總能給設計師們帶來新的靈感與悸動。2022年,一貫走高雅、輕奢路線的時裝品牌Bottega Veneta,在秀場上竟讓開場的模特穿上了白背心與牛仔褲,雖然和過往的品牌形象大相徑庭,但設計師是這么形容她的:穿著背心,她感覺很自由。
▲Bottega Veneta開場秀。
我想,這種“自由”的觀感,或許就來自于對魅力的解放。當模特不需要再像從前的老超模一樣,把美麗的焦點附著于胸部大小、曲線形態,她也不再困于“女人味”中了。對女人的想象,可以是更多的。
▲穿背心格外瀟灑的Kate Moss。
如果說,背心模糊了男女氣質的界限,那么勃肯鞋,則是另一種身體自由與美麗的詮釋。漂亮是什么呢?上世紀60年代的老電影里,鞋子的形態,成為了女性的美麗構成。戲中的女主角們,大多擁有美麗的腿與鞋子。電影《秋日和》《白日美人》中,有各種典雅的小貓跟,或鑲邊、或加扣,挖盡心思的鞋子,成了女性撩人眼的武器。
▲電影中的美鞋。/《秋日和》《白日美人》
那個年代,多的是時髦到流傳至今的鞋履。比如塑造了許多俏皮“Little Girl Look”銀幕經典的瑪麗珍鞋,帶著少女的嬌憨和隨性。
▲上世紀60年代的瑪麗珍鞋。
更酷、更利落一些的,還有與所有短裙都可搭配Go-go Boots靴子,靴筒高至膝蓋,既拉長了腿部比例,又勾出了纖細的小腿肚,讓人根本挪不開眼。
▲上世紀60年代戲里戲外的Go-go Boots。
遺憾的是,漂亮的鞋子不斷推陳出新,可不管哪一種,都沒能改變女鞋“克制”的底色。在崇拜精細、奢華與摩登的年代,她們的鞋子總是被設計得又尖又窄,就算是涼鞋,也得習慣有坡跟、后跟的存在,無論高低。在這種審美風潮的影響下,哪怕到了上世紀70年代初,據說仍有許多女人相信“越高的鞋子才越好看”。
▲1974年拍攝的一家鞋店&當時的一款麻底鞋。
直到上世紀90年代,Kate Moss穿著一雙勃肯鞋走在沙灘上拍了幾組照片,女孩們才發現,原來不夠瘦的足部,也可以是好看的。長期踩著恨天高的腳,早已疲憊不堪,而又寬又扁的勃肯鞋,完全釋放了腳的可能性。
▲Kate Moss穿著勃肯鞋拍大片。
雖然它被時尚界抨擊為“丑中之丑”,但根本無法抵擋姑娘們的“我樂意”,勃肯鞋逐步擠入女明星、模特的購買清單,女性不再受限的腳,指向的也是開始不再受限的精神地。當時,有人形容勃肯鞋,是順著Kate Moss火起來的“極簡風”標志,大家穿它,不過是跟風。可現在想來,姑娘們穿的哪是“個性”啊,而是對美麗規則的反駁——美的根本,應該是舒適與恰如其分的松弛。
▲朱莉婭·羅伯茨拍電影也穿勃肯鞋。/《諾丁山》
1999年,據說就連超模吉賽爾·邦辰去領模特大獎項時,也大大咧咧地穿著勃肯鞋去到現場。要不是當時《Vogue》主編Anna的阻撓,讓她趕緊換個造型上場,估計“躺平風”就會是她那天的主打風格。前幾年,憑借著《三塊廣告牌》獲得奧斯卡影后的Frances McDormand,就曾穿著勃肯鞋與高級禮服裙參加頒獎典禮。
▲《三塊廣告牌》& 頒獎典禮上的Frances McDormand。
從年少時因為肥胖受到排擠、害怕他人眼光的她,到如今不再害怕衰老、皺紋的她,一雙不受美麗主流標準圈限的鞋子,像極了McDormand成長的靈魂印記。她說:“我成年后的大部分時間都穿著這雙涼鞋,它們在身體和哲學上塑造了我?!?/p>
▲叼著煙走紅毯的影后McDormand,總在“規則之外”。
其實,白背心也好,勃肯鞋也罷,它們都不過是一種符號,記錄著女性在規訓中注定的叛逆。沒有它們,也會出現另一種形式的衣服、涼拖。
▲1977 年《Vogue》中, Calvin Klein 設計的平底棕色麂皮 Hurache 涼鞋。
▲80年前的《午后的迷惘》里,女性電影的先鋒梅雅·黛倫也穿著類似的平底鞋。
很早之前,當生活、時尚還是一場有關性別和資本的游戲時,女孩在其中,總是不斷被影響和塑造著。但到了今天,當不再遵守“法則”的單品出現得越來越多,時髦的重點,或許也終歸會變成屬于女孩們的美好游戲。明年、來年,要是時髦的流行有評選環節,我一定雙手雙腳投給“躺平風”。內容作者:nic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