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有哪種潮流趨勢火遍全球,火足全年,非“芭蕾風”莫屬。
乍聽“芭蕾風”這個詞,我的手臂不禁打了個顫。我以為,是大學時期支配了我大量業余時間的那個女人,她又火了。
以防有人不知道,我說的那個女人名叫 Mary Helen Bowers,是一名芭蕾舞者,也是好萊塢女星的塑形老師,但現在最為我們所熟知的身份,是帕梅拉的前輩。她結合古典芭蕾,創造了一套形體塑身的課程,是謂“美麗芭蕾”(Ballet Beautiful),其中尤以“天鵝臂”為首,令無數人聞之色變然欲罷不能。
(相關資料圖)
這個女人完美詮釋了我對“芭蕾風”的想象:身形頎長、氣質優雅、天鵝般舒展、仙子般恬靜,還有非常充沛的體力——我都累趴下了,她還游刃有余地抬著手伸著腿,面帶迷人微笑。
后來我得知,“芭蕾風”的風靡和Mary老師沒有直接聯系,但意圖塑造的形象就是我以上的想象。
這一年里,Jennie在BLACKPINK巡演上的芭蕾風造型,刷屏了一次又一次;MiuMiu的芭蕾鞋登頂LYST第三季度最受歡迎單品;各路時尚博主都穿上了襪套、紗裙、緊身上衣……
芭蕾風到底是種什么風,為什么讓那么多人一見傾心?
穿得看起來像“跳芭蕾的”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終于可以脫下臃腫的羽絨服,擁抱屬于春天的輕盈。
要說適合春天,還真沒什么風格能贏過“芭蕾風”,夠少女、夠靈動,夠舒適、夠慵懶,還能完美適配長輩“春捂秋凍”的告誡:怕腿冷就加襪套,怕手冷就加坎肩。
“芭蕾風”今日以美麗風靡全球,但其實,保暖和保護是寫在它基因里的。
芭蕾風以芭蕾舞者的穿搭為靈感,但舞臺上的標志性裝束搬到日常生活中,多少有些夸張,比如裙擺夸張的“tutu裙”,只有幼兒園在讀小女孩才敢堂而皇之穿出門。所以,現下這股風潮中,被借鑒最多的其實是練功服。而練功服的設計初衷,是保證舞者靈活動作,不受衣料的限制或阻礙,同時又能起到保護身體的作用,因此化整為零地把全身上下的衣物拆成了很多個部分。
這很多個部分,就包括最容易復刻的襪套和坎肩,不管你穿什么上裝什么下裝,這兩樣往腿上肩上一套,芭蕾的感覺就出來了。再不濟,買雙芭蕾鞋,秒變芭蕾風。
我們的老朋友貝拉就很知道,怎么用占地面積最小的單品,四兩撥千斤地呈現芭蕾美學的效果。芭蕾風糅合了成熟和純潔,很適合貝拉塑造自己天真又有風情的個人形象。
基于更好輔助舞者練功這個目的,芭蕾練功服要么特別貼身,要么特別寬松,比如坎肩和上衣通常緊貼肌膚,極具包裹感,而短裙柔軟飄逸,給足活動空間,講究的就是一個張弛有度。貼身的部分凸顯肉身的纖弱柔美,短裙襯托舞蹈之輕盈和靈動。
韓國品牌Pehrt和The Open Product還將“降落傘褲”融入芭蕾風設計,給弱質纖纖加上一層名為“酷”的濾鏡。上半身跳芭蕾,下半身跳街舞。
至于那種仙氣縹緲、純凈脫俗的氛圍,往往靠色彩來渲染。穿一身“芭蕾風”,單品必須是同色系,什么撞色什么多巴胺穿搭都別沾邊,又以淺色為佳——除非要穿一身黑,來點“黑天鵝”的魅惑和禁忌感。
本輪“芭蕾風”的領軍人物Jennie在進行“芭蕾風”教學順便全球巡演時,就穿過一身全黑蕾絲套裝,在她的同類型穿搭里顯得尤為特別。
這套牢牢把握住松緊結合、色系統一的原則,又凸顯性感魅惑的衣服,是中國設計師王予涵的品牌Yuhan Wang的作品。因為設計師幼時深受水墨影響,尤其喜愛國畫中的仕女形象,所以傳神地用蕾絲+印花詮釋了啥叫“東方芭蕾風”。
仔細查了查,Jennie穿過的“國潮”還不止Yuhan Wang,另一個牌子Nφdress,她在巡演中上身兩次,用坎肩或臂套搭配緊身上衣、紗裙、襪套、芭蕾鞋,完成了整套造型。
2018年,Nφdress就曾被Vogue大贊特贊,形容品牌主理人余璐琪是“讓整個Instagram都淪陷的設計師”。
現在看來,以九十年代街頭時尚為靈感的Nφdress勢頭不減,除了借Jennie的“芭蕾風”大出風頭,還頻繁成為女團愛豆的打歌服。
看了這么多,不難發現,“芭蕾風”并不是對襪套、紗裙、芭蕾鞋這些元素刻板的堆疊——畢竟現在時尚趨勢多如牛毛,“風”與“風”之間難說有什么清晰分野,“閨房風”“知識分子風”“老錢風”“運動休閑風”,都可以靠加個襪套或坎肩混入“芭蕾風”隊伍中——重點其實在于凸顯柔美又純真的氣質,營造文藝且松弛的氛圍。
在逃公主們新的“仙女夢”當判斷某種元素是否成為流行的主要標準是“搜索量”“瀏覽量”,即使大街上擦身而過的路人們依然都穿著T恤衛衣牛仔褲,只要檢索關鍵詞能得到足夠多的結果,某種共識就達成了:現在有種什么什么風,雖然生活中沒見人真穿過,但好像特別流行。
就像戴上框架眼鏡、襯衫外套上小馬甲,一身“知識分子風”,向“智性戀天花板”靠近,當然知識分子也不一定這么穿,不信你看魯迅還把毛衣掖進褲腰帶里。
或者教你如何速成“老錢”高級感,把衣服都換成駝色、千萬別帶碎花大logo,仿佛在唐頓莊園里剛打完高爾夫;不過老錢之所以看起來像老錢,主要因為是哪個伯爵家的大侄子。
而芭蕾風有異曲同工之妙,襪套外綁上交錯的絲帶,在緊身上衣下搭配一條蓬蓬的紗裙,芭蕾象征的純真和優雅就并存于己身。
為什么全世界的女孩(也有一部分男孩)都被“芭蕾風”打動,紛紛效仿?
大概因為,“芭蕾”這兩個字,是自帶柔光濾鏡和高雅光環的。
雖然芭蕾在19世紀才變成主要由女性表演的藝術形式,但這么一兩百年下來,芭蕾早已成為優雅高貴的代名詞、女性氣質的煉金石。試問誰小時候沒試過和朋友站成一排,模仿“四小天鵝”?我推測Jennie一定試過,因為她說過自己的夢想是成為芭蕾舞者。
韓團 LE SSERAFIM 的成員中村一葉,因為從小練芭蕾,在人們眼中多了一層濾鏡,在她的直拍視頻下,常常見到“果然跳芭蕾的就是不一樣”“一看就是舞者”這樣的評價。
不過,之所以有濾鏡有光環,還是因為芭蕾不是你想練,想練就能練。
芭蕾對先天身材條件要求很高,要瘦又不能只是瘦,要高又不能太過高。
坊間甚至流傳一首打油詩:“三長一小一個高,二十公分頂重要,開、繃、直、立爹媽給,輕、高、快、穩師傅教?!薄叭L”是手臂長、腿長、脖子長,“一小”是頭小,“一個高”是腳背高,“二十公分”是腿至少要比上身長20厘米,開、繃、直、立要求軀體有足夠的的“開度”“軟度”,體態優美,輕、高、快、穩就需要日復一日的勤學苦練了。
勤學苦練也不是靠恒心就行,還需要備足不菲的學費和置裝費,看芭蕾舞劇的門票錢和參加比賽的報名費,另算。網上倒是也能搜到“芭蕾省錢攻略”,但怎么說呢,不是貴到一定程度,一般不會有這種攻略。
畢竟,芭蕾最初就是一項“貴族藝術”。
芭蕾和普羅大眾之間的距離,讓名為高雅品味和絕佳氣質的光環得以存續,每個人心中似乎都有一個定了型的“芭蕾舞演員”,她們極纖細,又極堅韌,她們精致優雅,又充滿不可名狀的“少女感”。經年累月雄踞藝術殿堂的“芭蕾”,除了代表某種外貌特質,又被賦予關于優越家境和良好教養的象征意義,引人無限遐思。
這些是芭蕾蠱惑人的原因,卻也是將許多人拒之門外的原因。
因此也不難想象,對于“芭蕾風”,不少業內人士并不贊同。據女性媒體HerCampus報道,有從業者認為這種所謂“美學”會將芭蕾這一嚴肅的專業降格為大眾的某個“造型”。
但2歲開始接觸芭蕾的Chazlyn Yvonne覺得:“有些人會認為,芭蕾風并不100%忠于舞者的穿著,但是這種風格的意義只是通過表現外界普遍認知中的芭蕾來高興高興而已?!爆F年20歲的她經常在Instagram上分享自己的芭蕾風穿搭。
實際上,芭蕾多年來充當過無數時裝設計師的繆斯,所謂“芭蕾風”也不是第一次流行。
2010年,娜塔莉·波特曼主演的電影《黑天鵝》(Black Swan)上映,很快掀起了穿著芭蕾平底鞋、裹身上衣、緊身衣和襪套的風潮,還帶動了以芭蕾為靈感的健身課程——因為想要擁有與芭蕾風相匹配的身體。
鼓吹厭食癥的帖子開始在社交媒體上流行。當時的社交媒體頭牌“Tumblr”上,出現了許多將芭蕾舞者和飲食紊亂聯系起來的圖文,但并不是為了抨擊單一的審美標準或不健康的生活習慣,而是為了美化和推崇。
那時,人們為了嚴絲合縫地復刻自己所理解的芭蕾之美,不惜削足適履,時過境遷,我們都已經明白,苛待自己以迎合某種審美標準,并不是一件值得鼓勵的正確的事。
盡管如此,卻也并不意味著評判就消失了。“芭蕾風和所有風一樣只適合瘦子”“還是白幼瘦審美”“微胖根本不敢穿”是針對芭蕾風很常見的看法。就拿襪套來說,有人說可以修飾腿型,有人覺得不僅會把最細的腳踝遮起來,還讓小腿粗一圈。
小紅書上有不少關于芭蕾風的避坑指南:“小腿粗的姐妹真的不要輕易嘗試芭蕾風”。
還有筆記列舉了不適合嘗試芭蕾風的身材類型:O型腿、粗小腿、肌肉腿、小腿外翻、個子不高。這條筆記獲得了超過300個贊,不過評論大多是認真分析襪套的正確打開方式,以及鼓勵博主:“挺好看的呀?!?/p>
穿搭博主@爬爬醬(163丨110) 在自己試穿之后,也發視頻“奉勸”微胖女生遠離芭蕾風:“感覺整個身材的比例非常奇怪。”評論中既有人說“這個好像只適合瘦瘦的妹子”,也有人表示“微梨穿上挺好看”。
對于好不好看這個問題,不管面對的是何種風格何種元素,定論總是無法形成的,而且爭議似乎也總是圍繞著“顯胖還是顯瘦”,但不論怎么說,當下的芭蕾風,已經比《黑天鵝》那會兒要自由得多、包容得多,也觸手可及得多。
美國博主Monique Black因為在市面上找不到合適的單品,干脆在TikTok上分享自己的大碼芭蕾風穿搭,呼吁品牌提升尺碼包容性。
《亢奮》中飾演Kat的大碼女孩Barbie Ferreira也是芭蕾風的忠實擁躉。
就像“跳芭蕾”的也在突破體重不過百的標簽,前段時間迪士尼上線了第一個“大碼公主”,這位公主就是跳芭蕾的。“本來想靠跳舞減肥,結果變成了會跳舞的靈活胖子”,在更接地氣的街舞里能看到越來越多身材各異的人,不知道之后嚴苛的芭蕾舞會不會接納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