蹲點搶購物券、定好鬧鐘下單、絞盡腦汁湊滿減,在衣服的購買成功界面,她們無不長舒一口氣。618購物節過了,接著就是818,不遠處還有99大促,以及緊隨其后的雙11。
消費欲望滋生得渾然不覺,剁手黨深陷其中。
作為曾經的一員,31歲的岑岑(化名)看著被200件衣服塞得滿滿當當的衣柜,做了個決定:她要用數據和理性分析來戒掉買衣服的癮。
數據說話
用圖片圖表分析“買買買”
花費一天時間,岑岑完成了一篇包含一百張圖片、六張數據分析圖表、3000余字的分析文章。岑岑自詡購物狂,按她的話說,為了從根本上解決人衣矛盾,這篇小論文是對自己的購買行為及衣服進行的透徹分析。
“我有199件衣服,其中連衣裙32條,襯衫18件,T恤38件,褲子35條,半身裙9條,羊毛羊絨衫25件,大衣外套17件,羽絨外套7件。”這還是自駕游丟箱子,轉送變賣處理后的量。在分析文章中,“數據黨”岑岑統計后給出占據她兩個衣柜的衣服數據,包括但不限于各樣式的衣服占比、服裝購買年限分布等。
“當有了負面情緒時,利用商品給我視覺刺激對沖或利用購物的快感對沖;當大數據了解我的偏好后,連續不斷地對我進行誘導消費。”待總結出自己的購物模式,岑岑這樣寫道:那時,衣物是否合穿、是否實用已經不再重要,起到決定性作用的是感官刺激和消費以后獲得的快感。
“一年四季常使用的衣服為40件左右,添置新衣的前提,盡量是其中有保存不當或身材不再合適廢棄的;盡量不要購買款式多余的設計款;不要因為新鮮感去購買衣物,買時思考它的材質、剪裁是否被需求……”為徹底戒掉“購衣癮”,岑岑甚至在文章中制定出了她的“人衣和諧相處計劃”。
分析寫完后,岑岑第一時間把它分享在了社交平臺上。“我想,在互聯網大數據時代,控制不住買衣服不是我一個人的煩惱。”岑岑希望自己的經驗總結包括踩過的“雷”,能對其他愛“買買買”的人有一點啟示。
引發熱議
“小論文”帶來的轉變
相比其他剁手黨買完后的懊悔和收效甚微的賭咒發誓“不再亂買”,岑岑這篇“小論文”條分縷析,看上去邏輯嚴密又頗為專業的分析長文熱度十足,得到了近千人評論點贊。
記者注意到,評論中,網友們除了表達對無法控制愛買衣服習慣的感同身受,不少人紛紛表示:“好酷!像年度總結報告”“井井有條,乍一看以為你在寫論文!”“太強了,樓主的理性也給我帶來了很多思考,向你學習。”
岑岑坦言,不像網友揣測的那樣,自己從事相關數據分析類職業。“我是攝影師,四川人,曾旅居重慶。寫這個的初衷是自己在對衣柜‘斷舍離’時順帶的整理。”把相同色系、相同材質的衣服進行拍攝并拼圖,岑岑細致地總結出了顏色、材質對自己穿著頻率的影響:純羊毛羊絨的服裝數量最少,38件,卻是使用率最高,廢棄率最低的;化纖類衣服達到了83件,但“壓箱底”幾率最高,“幾乎每一件都是扎人的小仙女”。
“詢問過身邊同齡的女性朋友,很大一部分人對買衣服這件事都是‘迷戀并后悔著’。”岑岑過去也不例外,“不開心就買,買了不穿,就等著快遞來,拆包裹的時候最開心;曾經買AA(注:美國服飾American Apparel)的毛衣和褲子,我買了6件樣式一樣顏色不同的;最瘋狂的一次,碰見品牌衣服打折處理,我一次性買了一麻袋,幾十件。”
買衣服的愛好從大學時期養成,岑岑慶幸自己愛存錢,至少,至今未讓她“月光”過。然而,成家后,岑岑愈發意識到,衣服的實用度、材質、穿著率才應該是重點考量要素,激情購物并不可取。“我的衣服購買習慣需要改變,這篇分析文章就是一個很好的契機。”
經回顧分析的“小論文”效果驚人,岑岑的變化可見。她說自己沖動購物少了很多,最實質性的轉變就是,買東西不看品牌了,會注重材質做工和款式是否符合自己的身材。
同時,這篇“小論文”讓不少女孩產生的共鳴也讓岑岑很是感慨。她給記者透露,未來自己計劃找一些自愿參與的朋友甚至網友,去給她們拍一組照片:一邊是經常穿的衣服,一邊是買了從來沒穿的衣服。“想通過這種對比,讓更多人去思考買買買究竟帶來了什么,以及買衣服的真正意義。”
群像縱觀
那些愛買衣服的年輕人
事實上,當下年輕女性對購衣的格外偏好正逐漸成為趨勢,岑岑并非個例。
某著名電商購物平臺數據顯示,今年618購物節當天,全網銷售額破2156億元。其中,服裝佩飾類擠進銷售額TOP3,達到680億元,女裝銷售額達到105.5億元。
在服裝市場上,由于女性天生愛美、愛時尚等特性,女裝長期占據主導地位。而新一代年輕女性更愿意為顏值消費,95后、00后亦接棒90后、80后成為線上女裝消費主力。
但對不少人來說,過度膨脹的衣服購買欲在帶來短暫快樂的同時,無限的后悔和爆炸的衣柜也緊跟其后。網友“番茄雞蛋”,90后,家住重慶江北。她這樣形容自己的買衣服行為:“小時候物資不充裕,長大后想瘋狂補償自己。對衣服有一種近乎偏執的、病態的渴望。”“一閑下來就想逛電商平臺,總忍不住去買,至今花在買衣服上的錢不敢細算。”
網友青葉則苦笑著調侃自己“精致窮”。“超級愛買衣服,基本上每天都買幾百塊來玩玩。”青葉說,小S那句“這件衣服寫了我的名字”成為了她買衣服時的口頭禪。“咬咬牙雖然買得起,但買時有多狂熱,買完就有多空虛。哪怕自己不出門,也會在家里打扮,然后把新衣服穿一遍。”
岑岑的分析總結“小論文”有強烈的個人色彩,衣服的剁手癥到底該如何戒?“斷舍離”博主梁一心把自己的方法總結為“丟學”,即,買時給自己一個丟掉或者不穿的理由——不為時尚、沖動消費;需求是購買的唯一動力,打折和便宜不是。買前“靈魂四問”,是不是真的需要?是不是真心喜歡?是不是真的適合?是不是原價也會買?
過去每月3000元的生活費,要花一半甚至更多在衣服上,成功戒掉“購衣癮”。重慶大學研二女生武思澤則分享了自己的小竅門。“第一,是想買的衣服先放進購物車,過段時間再來看自己是不是還想要;第二,不跟風去買;第三,買之前我會問自己,這件衣服我可以穿幾次,什么時候穿。”
沖動購物這樣克制
刨去“一家之言”的訣竅,沖動買衣甚至是非理性購物,究竟該如何解決?記者采訪了倫敦大學學院心理學博士、英國心理學會特許咨詢心理學家陳志林。
陳志林介紹,非理性購物其實所買的僅僅是一種感覺,而不是東西本身。其背后,是內心深處的安全感和存在感缺失。但若非理性購物上升為購物成癮,那便升級為心理問題。專業來講,叫強迫性購物癥。
其特征表現為一種行為沖動,癮障礙的診斷標準為:
1、對購買的消費行為的過分關注;2、行為具有不可控制性,消耗時間或產生了財政方面的危機(比如債務或者破產);3、額外的購買和消費行為不僅僅在輕躁或者狂躁期間發生。
陳志林建議,克服瘋狂購物的行為要從思想根源上入手,通過思想矯正來干預,疏解其因迷戀購物而產生的各種心理問題。但矯正過程不能采用蠻橫的、粗魯的灌輸方式。同時,這些自我調適的方法也較為可行:
1.克服一個壞習慣的最好方式就是接受它。與朋友分享你對非理性買衣服的沉迷或許是個不錯的方法。因為你的朋友會留神提醒:親,你又在搶購狂歡中瘋狂了。
2.創造規則。制定每月支出的額度,花在購物的時間標準,會有效地控制過度購物。
3.設定“空窗期”。比如可以先控制自己一天內不買東西,然后將期限逐漸延長,到最后完全擺脫買買買停不下來的困境。
4.培養廣泛的興趣和愛好。通過注意力轉移,抑制購物的沖動。(記者 周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