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這不是絕大部分孔家埭村民第一次看到建成的安置房,但呈現在眼前高品質的安置房小區,依然讓村民們難掩笑意。
安置戶們臉上洋溢的笑容,是拱墅區住建局為民謀實事的生動縮影。在2021年度城中村改造和拆遷安置房建設工作考核中,拱墅區在全市13個縣市區中取得考核第一名的佳績。
這是拱墅區住建局助力高水平打造運河明珠,高品質建設幸福家園交出的高分答卷,并為全市乃至全省安置房工作貢獻了“拱墅經驗”,提供了“拱墅樣板”。
1 全過程參與安置房建設管理工作 “村民監督小組”讓民意傳遞更順暢
為了提升安置房小區的群眾滿意度,拱墅區推出安置房“陽光建管”模式,并制定了《拆遷安置房陽光建管工作規則(試行)》,讓被拆遷戶有機會全過程參與到城中村改造拆遷安置房建設和長效管理中。
本次孔家埭回遷安置過程中,祥符街道、城中村指揮部、孔家埭經合社緊盯安置房建設、施工進度、工程質量等重要環節,安排“村民監督小組”對安置房建設全過程進行監督。
今年58歲的沈仙華是土生土長的孔家埭村人,也是孔家埭安置房“村民監督小組”的成員。
“我們小組有12個人,一部分是有相關施工方面經驗的,一部分是村民討論推選的。”對于“村民監督小組”的作用,沈仙華給記者舉了幾個例子。
在設計階段,“村民監督小組”就受邀一起參與方案的討論,提出減少一部分底商面積,增加配套用房面積,讓安置戶今后能有更多的娛樂、服務空間等建議,經過多方論證后,最終予以采納。
到了施工階段,小組成員分成2班,每天雷打不動出現在施工現場。小到鋼筋有沒有扎到位、混凝土澆筑是否平整,大到鋁合金、玻璃、外立面的顏色如何選定,小組成員都積極參與監督和討論。
“我們屬于‘笨鳥先飛’,近到祥符周邊,遠到蕭山、嘉興,我們跑了10多趟,就是為了看看那些好的安置房都長什么樣。”沈仙華說,“比如玻璃的顏色照片拍出來有色差,我們就跟那些安置房小區要一些多余的玻璃,帶回來給施工方看,有時候施工方也會派人一起到別的小區去考察。”
孔家埭和府小區的鋁合金、玻璃、外立面顏色,就是監督小組的成員一趟趟學習取經后,與施工方一同最終確定下來的。
“我們特別感謝政府,能夠真正重視和聽取監督小組合理的意見。”讓沈仙華感觸很深的是,監督小組并不是工地上的“吉祥物”,而是真正能夠發揮村民主觀能動性的好舉措。
回遷安置當天,“村民監督小組”也沒有閑下來。
“我們在幫忙維持現場秩序的同時,也負責替大家介紹不同樓層不同方位的戶型。”站在親眼見證建設全過程的小區里,聽到村民們發自內心的一句“辛苦了”,沈仙華覺得特別有成就感。
2 注重安置房建設品質 讓安置戶住得舒心、住得暖心
所有安置房不低于中等商品房建設標準,這是拱墅區給所有安置戶的承諾。
如何做到這一承諾呢?
首先,拱墅區在安置房建設過程中引入綠城、濱江等知名企業進行代建。2022年全區城中村改造范圍內49個續建安置房中,孔家埭、西楊C、楊家跨貿、永豐1等28個安置房由綠城房地產代建;八丈井東、瓜山北、瓜山南3個安置房由藍城代建;沈家橋安置房項目由濱江房產集團代建。
注重安置房品質,引入知名企業代建只是一個環節,從最初的選址開始,拱墅區就開始為安置戶全盤考慮。
“我們會把村里最好的地塊留出來用于安置房建設,如果遇到本村沒有合適地塊的情況,我們會進行異地安置,綜合考慮安置房的地段、周邊配套、交通設施等因素,給安置戶一個區域內的最優解。”拱墅區住建局相關負責人介紹道。
比如半山街道大力推進石塘村安置房周邊寶龍城市廣場、中豪企業總部中心等現代化商業、產業項目建設,走出小區就是地鐵4號線桃源站,小區配建9班幼兒園,周邊有已交付使用的桃源中學、福山外國語小學等學校,極大便利了老百姓出行、就學、購物的各種需求。
在回遷安置前,拱墅區要求各建設單位組織“質量開放日”活動,邀請村民代表在安置前進入小區現場參觀,提前體驗安置房小區環境、房源、配套等情況,并鼓勵大家提出意見建議,保障群眾選房時有充分的知情權。針對村民提出的合理訴求,建設單位第一時間召開聯席會議,及時整改,有力助推整村安置。
比如皋亭村、上塘街道與區城建發展中心多次邀請村民代表實地走訪安置房現場。針對村民代表提出的100余條整改意見進行分類研判,采納吸收了大量符合設計規范的提升整改建議,真正體現安置房“為民所造”的理念,贏得了拆遷居民對回遷安置工作的支持。
除了硬件和配套的高品質外,拱墅區也非常注重村民的精神需求,讓安置房更有溫度。
與商品房有明顯區別的是,安置房小區是一個“熟人社會”,有著共同的文化記憶。將鄉愁留住,讓后輩能看到根脈的傳承,是許多安置戶的心愿。
拱墅區結合這一需求,廣泛組織群眾性文化活動,注意保留村史、編寫村志,延續共同記憶,增強認同感歸屬感,營造和諧友愛家園氛圍。
在善賢人家小區的村史展陳館內,保留了村莊的歷史資料和老物件、老照片,開辟“開心農場”,破解“毀綠種菜”難題的同時,還將其打造成青少年教育基地,傳承老一輩的農耕文化。
在拱宸村保留農居點內,坐落著留存一代拱墅人生活印記的“民俗跡憶館”。在城中村的改造過程中,拱墅區成立文保小組,走訪了四個街道的6000余戶家庭,收集各類承載拱墅人情感與記憶的老物件,建立了這座百姓生活博物館。作為市級民生實事“鄉村博物館”,今年拱墅區對“民俗跡憶館”進行了提升改造,更好地保留傳承歷史記憶。
3 形成全過程制度規范 為全市乃至全省提供“拱墅樣板”
安置房建設管理工作,需要長期積累、不斷總結提煉,形成富有指導價值的制度規范。拱墅區在安置房建設管理工作中,不斷探索、積極創新,形成了從規劃、征遷、建設、安置全過程的制度規范。
2017年,拱墅區在全市率先制定出臺《關于進一步規范拱墅區安置房建設和長效管理的指導性意見》,規定“所有安置房不低于中等商品房建設標準”。
2018年,拱墅區成為全市唯一的全國基層政務公開標準化規范化試點區,制定《拆遷安置房陽光建管工作規則(試行)》,讓群眾全過程參與安置房建設和管理。
2020年11月,拱墅區《安置房小區三方協同治理規范》正式通過驗收,成為全省首個安置房治理標準并被評為全省優秀標準。
2021年,拱墅區牽頭編制的杭州市地方標準《拆后地塊管理規范》在全市推廣實施,同時在全市范圍內率先編制浙江省團體標準《征遷安置全生命周期建設管理規程》,健全征遷到安置閉環管理機制,助力拆遷安置工作規范化、有序化。
2022年,拱墅區參與完成杭州市市級標準《城中村改造拆遷安置房小區管理規范》,積極打造杭州市“全生命周期建管”的新藍本。
近幾年來,拱墅區從實踐中所形成的一系列制度規范,為全市乃至全省的安置房工作貢獻“拱墅經驗”、提供“拱墅樣板”。在全過程制度規范的指導下,拱墅區住建局上半年交出了一份令人滿意的答卷。
目前回遷安置市民生實事完成1284戶,完成率99%,位居全市前列;全年統籌推進續建安置房49個、572萬平方米,目前已完成竣工備案西楊C地塊等5個項目、主體結頂祥符佳苑二期等14個項目;安置房周邊配套開工12個、竣工24個。星橋農居二期、新文村安置房、石塘村安置房、孔家埭安置房等項目獲評2021年度杭州市“最美安置房”稱號。
下半年,拱墅區住建局將嚴格按照全市“杜絕產生新的5年以上在外過渡戶、杜絕現有在外過渡戶回遷安置時間超過2024年”的“兩個杜絕”工作要求,持續抓好回遷安置工作。
拱墅區住建局將按計劃推進西楊C地塊、長樂C19地塊等安置房的回遷安置工作;繼續做好新增在外過渡5年以上在外過渡戶清零工作,確保在年底前全面清零新增5年在外過渡戶。
作為與老百姓息息相關的重要民生實事項目,拱墅區住建局努力打造精品工程、民心工程、放心工程,為拱墅區高水平打造運河明珠,高品質建設幸福家園貢獻“城改力量”。(見習記者 華煒 拱墅微融圈 譚瑾 韓蕾 馬思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