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我國為什么會出現那么嚴重的教育焦慮、擇校競爭?
如何對癥下藥、精準施策,有效治理嚴重的師生內卷、教育失衡,讓學區房、教培熱“退燒”?
從業內到業外,有識之士呼聲不斷;從中央到地方,治理決心日漸顯現。
7月16日《財經》報道:依中學升學情況,北京坊間將小學由好到壞區分為“牛小”“普小”和“渣小”,“牛小”對應的小區價格昂貴。最近,北京市西城區、海淀區幼升小錄取結果出爐。這是北京教育資源最豐富的兩個區,也是最受追捧的學區房市場。如今實行了“多校劃片”政策,意味著買了學區房也不一定能進“牛小”,錄取結果果真令部分家長嘩然,不少在臨界日期后買房的家庭被調劑,他們昂貴的投資落得一場空。
變換“身份”,進入“牛校”,通常有兩條基本路徑,一個是通過買學區房,踏上“直通車”;第二個是通過教培機構進行培訓,然后以擇校等多種方式謀求。昂貴的學區房,是家長沉重的負擔;而收費不菲的教育培訓,不僅是家長的負擔,也是孩子的負擔。
同一天財新報道:有參與“雙減”政策制定的人士告知,將學科類校外培訓逐漸剔除出義務教育階段,已是確定方針。日前,新成立的校外教育培訓監管司已非正式約談各頭部教培企業負責人,就行業現狀、企業預案、合規發展等問題進行了交流。北京教委也已設立了校外培訓工作處。7月13日,教育部新聞通氣會稱,將全面推行學校每周5天開展課后服務,每天兩小時,與家長當地正常下班時間相銜接。
由此可見,“減負”“禁培”的風向、風量,在暑假也沒改變、停歇。
京城的德勝學區的房價,最高成交價每平方米近20萬元,令人咋舌;而作為“隨動系統”、作為“影子教育”的教培機構,體量竟然超過正規教育,匪夷所思。公共性的義務教育,就這樣變成了一個巨大的“名利場”,或炒作房價扭曲價值,或炒作焦慮從中獲利。針對學區房、教培熱,就得雙管齊下、精準施策,持之以恒予以治理;而其中一個關鍵是,務必讓義務教育階段的教育資源變得更加均衡,才能從根本上予以降溫退燒。
擇校競爭如火如荼,就是因為學校差距太大,太不均衡,尤其是“承下啟上”的初中階段,許多最優秀的原公辦初中轉換成民辦之后,變成人人都爭的香餑餑。如果學校之間師源、生源、財源都是均衡或比較均衡的,那么,擇校競爭也就失去了根本動力。
有了公平,無需內卷;有了均衡,不必競爭。真正的競爭性學習,高中可以有一點,重點應該在大學階段;可我們這些年來已經越來越“下沉”,沉到幼兒園就開始了,還越演越烈。所有“好學校”的“核心競爭力”,幾乎都變成了“掐尖”二字。
如今施行“公民同招”——公辦學校和民辦學校同時同政策招生,對解決生源均衡、避免提前掐尖是有效的。但從長遠計,縮小學校之間的差距,尤其讓學校師資變得均衡,避免優質教育資源集中化,就是不二選擇。如今多地已開始實施“優化中小學教師資源配置”政策,讓師資進行交流輪崗,這個關鍵一招真正落實到位了,學區房、教培熱之類的“高燒”,必然會更快地“退燒”。(徐迅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