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年為了吸引人才,全國多地都實行了很多優惠政策。其中人才優先購房,更是多地吸引人才落戶的一項重要政策。然而前不久,有媒體記者在江蘇南京調查發現,不少房產中介機構通過不正當的手段,幫助不符合條件的購房者偽造“人才身份”,從中牟取利益。
江蘇南京:中介稱可代辦“人才購房資格” 辦成再付款
中介:你在某些方面不符合要求,我們手里剛好有這種資源,幫你對接包裝一下,讓你符合要求,你辦好你們的事,我們賺取我們的傭金,就這么簡單。
在南京江寧大學城附近的這家代辦中介,其中一名負責人向媒體記者提供一份合同,上面顯示花2萬元就可以代辦“人才購房資格”。他還向記者表示,從2020年起,他們就開展了這項“業務”,辦成的很多,可以申請批下來再付款。
中介:那個月是開了七八個,基本上雖然沒有七八個那么火,但是一個月兩三個是有的。
記者在一些二手交易網站發現,也有不少中介明目張膽地打出代辦“人才購房資格”的廣告。在南京浦口區另一家地產中介,員工也聲稱,可帶記者到政務大廳現場辦理,資質到手后付款。
中介:到時候我們帶你去辦,然后開出人才購房證明。
記者:到哪里辦啊?
中介:到政務中心,江北的或者奧體中心的都行。
記者:直接現場辦就行了?
中介:對,我帶著你去辦。
調查中,不少購房者向記者表示,受樓市調控政策影響,南京主城區不少地段的新房和周邊二手房存在嚴重的“價格倒掛”。如果能買到一套新房,就意味著“凈賺上百萬”。而持有“人才購房資格”,買到的概率大得多。
南京工業大學教授 南京市房地產學會會長 吳翔華:滿足一定條件就可以拿到人才優先購房的證明,參與優先搖號,人才優先搖號之后是無房戶搖號,無房戶搖號之后才是普通購房者搖號,人才如果沒有搖到號,他還可以跟后面普通購房者在一起進行搖號,所以人才其實有兩次機會來進行搖號。
中介稱獲得“人才購房資格”有兩種方式:掛靠高新企業、代考高級技師
記者了解到,2020年,南京從新推出的商品房源中拿出30%,優先保障人才購買。然而,這項優惠政策,卻被一些不法中介和炒房者視為商機。他們是如何鉆空子的?又該怎么堵上這個漏洞?
據介紹,中介幫助購房者獲得“人才購房資格”,主要有兩種途徑:45周歲以下的,幫助其掛靠三類符合規定的企業,并交滿一年以上的社保;三類企業包括規模以上企業、高新技術企業、新型研發機構。記者在南京人才安居網查詢發現,已注冊的人才安居企業單位達3000家左右。而45周歲以上的,還可以代考取得高級技師證書,在資質認定上等同于博士學位。
南京工業大學教授 南京市房地產學會會長 吳翔華:比如,幫助獲得高級技能人才的證明,中介就不一定跟某些企業,可能跟某些專門進行這種資格考試的一些機構相合作,你來我這考試,然后獲得某種專業高級技能的證明,你也算是人才,也可以獲得購房資格。
這種虛構人才身份的方式,擾亂了市場交易秩序,也與出臺“人才優先購房政策”的初衷背道而馳。不過專家表示,也不能因此全盤否定人才購房政策,需要給政策一定時間做進一步調整。
南京工業大學教授 南京市房地產學會會長 吳翔華:我覺得人才政策要想完善,還要隔一段時間對它進行后評估,通過這樣的政策,究竟吸引了多少,我們城市所需要的不同級別的人才,比如高端人才吸引了多少,中端、低端人才吸引了多少,這樣才能對政策及時進行調整和修正,以達到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目的。
實際上,近期多個城市已經在調整人才購房、落戶購房的政策。廣州4月2日出臺政策,將人才購房限售時間從2年延長至3年。4月21日,廣州又再次調整,將人才購房的社保時限由半年延長到一年,并且不得補繳。杭州上月也出臺規定,高層次人才家庭落戶5年才能買二套房,這是當地針對人才購房進行的第三輪調整。南京在1月份也作出過調整,將此前1個月的社?;騻€稅繳納時限延長至碩士半年、本科一年。
專家建議,在不斷完善政策、堵住漏洞的同時,應當多措并舉吸納人才。
江蘇省社科院區域現代化研究院副院長 研究員 丁宏:人才購房或者落戶政策,只是其中很小的一個方面,我覺得一個地方吸引人才,最主要就是靠這個城市整個的文化、環境、產業,這個才是最根本的,如果沒有一個好的產業,能夠給人才提供非常好的創業、就業的崗位,再好的購房政策、落戶政策,都不可能真正把人才吸引過來。
目前,針對媒體反映的問題,南京市住房保障和房產局、人才安居辦正會同公安、人社等多個部門展開調查核實工作,將嚴厲打擊弄虛作假行為。同時,將有針對性地加強政策研究,充分利用大數據等技術手段,做到防微杜漸。
堵牢漏洞 調控才能見實效
近年來,一些城市出臺的房地產調控措施,收到了一定成效。但類似代持、代繳、假結婚等“鉆空子”炒房的現象還是層出不窮。這些手段看似高明,其實發現破綻并不難。
織牢落實房地產管理調控措施之網,就是要在薄弱環節下功夫。不能掛在嘴上、寫在墻上,而要體現在行動和力度上。需要完善管理調控措施,加強住房限購限貸政策執行過程中的監督,探索搭建跨部門調控大數據平臺,真正實現堵住政策“漏洞”,杜絕“鉆空子”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