秧田旁,順著村民手指的方向,我們見到了無人機的操作者朱夢黎。只見她手握操作柄,身著防曬服,頭戴防曬面罩和帽子,從頭到腳全副武裝。在換電池、加稻種的間隙,她打趣道:“過兩天要去廈門拍婚紗照,可不能曬黑了。”
朱夢黎,是當地小有名氣的新農人。1995年出生的她在四年前辭掉工作,回鄉跟著爸媽種田。如今,她已接過上一輩的“接力棒”,承包了1200畝稻田,在稻田里“摸爬滾打”的同時,將年輕的想法注入腳下的土地,演繹著新時代共同富裕的別樣故事。
“農二代”的抉擇:做外貿還是回家種田?
初見朱夢黎,很難將眼前這位姑娘和一千多畝的水稻田聯系在一起。
別看她年紀輕輕,朱夢黎與水稻打交道已經超過十年,是個名副其實的“農二代”,種水稻有哪些講究和門道,她都“門兒清”。
“每年地里最忙的時候正好趕上放暑假,從上高中開始,每年暑假我都會幫爸媽插秧種水稻,就這么干了十多年。”朱夢黎說。南方種水稻,一般種兩季,分早稻和晚稻,早稻三月底四月初播種,七月成熟,收割后得立即耕田,務必在立秋前將晚稻秧苗插下,時間緊迫,每年七八月最為忙碌,也叫“雙搶”。
經過“雙搶”的歷練,朱夢黎跟著別的農戶有樣學樣,成為了家里唯一會開插秧機的“農機手”。聽說她插秧機開得好,不少附近農戶甚至主動找上門來請她幫忙。
“農忙時候家家戶戶人手都很緊缺,也不是每家都有插秧機,我就叫上同學一起去幫忙干活,她放秧我插秧。”朱夢黎還記得,斷斷續續干了一個禮拜,插了200畝秧苗的兩個人,掙到人生的第一桶金。“16000多塊錢,后來我們拿這個錢出去玩了一趟,能幫上忙還能賺點零花錢,特別開心。”
可能也正是這份對稻田的特別的情愫,2018年,大學畢業在外貿公司干了兩年后,朱夢黎選擇辭職回鄉。“父親干農業這行干了半輩子了,我出生在這片土地,稻谷的香氣、泥土的味道,讓我割舍不下。”在她看來,選擇回歸農田,更多的還是出于一種情懷和使命感。
“我們年紀都大了,種田的新工具越來越多,越來越高科技,也越來越難學,跟年輕人比起來,我們很多時候都感覺到心有余而力不足。”說起當初女兒放棄穩定的工作,父親朱興華也表示支持。在他看來,女兒從小到大對土地有感情,不怕吃苦不怕累,卷起褲腿就能跟著大人下地干活,正適合“吃這碗飯”。
回鄉種水稻:做與父輩不一樣的新農人
過去,每到農忙時,父親朱興華總是到處找人幫忙,人工成本高不說,請不到人也是常有的事。“我們這邊地塊多、小又分散,電線桿也多,機械操作起來難度大,人家不怎么愿意來,一般是按8塊錢一畝收錢,我們出10塊錢一畝都難請到人。”
2019年,回歸稻田的朱夢黎創辦了紹興市沃寶農莊有限公司,走上了和父親大不相同的種稻之路。創業初期,她便堅持“機器換人”,不僅拓展種植規模,還投入70余萬元實現了機械化操作全覆蓋。
一千多畝地,以前播種、施藥全靠人工。用上無人機后,只需將提前浸泡的稻種灌入種盒,調試好各項參數,人不用下田,通過手柄和手機就能操作,每畝地用時不過幾分鐘。
“80厘米高的機器,6個旋翼伸展開來直徑可達1.6米,底部還帶一個能夠攜帶10公斤水劑藥(肥)的儲存箱,5組電池輪著用,干起活來能頂好幾個壯勞力。”朱夢黎邊操作邊展示,需要施肥時,她充當無人機操作員,另一人負責兌水、灌藥、灌種、換電池之類的雜活。
這些年,沃寶農莊陸續引進了機械育種、育秧以及用無人機播種、施肥,朱夢黎還自學拿到無人機駕駛證,通過機械化操作,每年的人工開支節省了10多萬元。
“小時候,我看著父母做農活,覺得他們太辛苦了,特別是‘雙搶’在一年最熱的季節,室外接近四十度的高溫,必須要在這個時間下田開工,腳踩在石頭上,跟燒烤一樣?,F在,大部分的工作交給機器干,許多農民可以從田里解放出來。”這樣的變化,朱夢黎看在眼里,不僅僅是大規模機械化的應用,還有農民這一角色和身份的轉變。
雖然偶爾也需要挽起褲腿下地干活,但更多時候朱夢黎更像一名職業農業經理人,田里什么時間插秧、播種、施肥,什么時候請人和安排收割機車隊,大米要銷往哪里等,都由她安排。
不斷推出“試驗田”:渴望帶動全村進一步發展
如今,提到朱夢黎,村民無一不豎起大拇指。“現在村里有這么個女大學生回家種水稻,水稻田都承包到了隔壁村,名氣可比他爸大多了。”皋埠街道上蔣村村民朱齊珍已經跟著她干了兩季了,農忙時候來幫幫忙,每天能掙170塊。
回鄉種稻三年有余,這幾年,另一粒種子也在朱夢黎心中萌發——開發自己的“試驗田”,試種老一輩紹興人比較愛吃的傳統粳米品種——南粳46。
“這米是粳米中的優質品種,除了香糯,還有一定的顆粒感,我父親那一輩人過去經常吃。但由于它屬于普通米,收成一般,現在種植的人越來越少。”朱夢黎說,2019年,她在自家的650畝水稻田中選取50畝種植香米和紹興傳統粳米品種——南粳,當年,15噸大米銷售一空。
2020年,她又選了近100畝稻田種植“南粳”品種,在沒有宣傳推廣的情況下,不少人上門來買米,種出來的30噸大米供不應求,也為公司增加了10多萬元的收入。到現在,種植規模已經擴大至1200畝。
去年1月底,她的“皋埠老農粳”品牌注冊成功。去年底,第一批貼著自家商標的傳統大米上市后,線上線下50000斤大米銷售一空,并大受好評,這也讓朱夢黎對打響“皋埠老農粳”這一品牌越發有信心。
種田是農民的根,但朱夢黎對這片土地還有著更遠大的抱負。如今“沃寶農莊”養了1000多只雞、鴨、鵝,種了橘子樹、桃樹和柿子樹等果樹。
“沃寶農莊”的稻田里,還有一個個小水塘。“這是一年多前挖的,我打算利用45畝農田試行種養結合模式,在水塘里養殖小龍蝦。等到七八月份,我們還可以開展一些割稻、釣小龍蝦之類的教育親子活動。”朱夢黎說。未來,還希望和周邊農戶合作,將產業壯大,進而帶動起村子的旅游產業,為鄉村振興、共同富裕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記者 邱丹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