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招商銀行突然發布《關于調整個人雙向外匯買賣業務的通告》稱,關閉個人雙向外匯買賣業務新客戶簽約功能,并于8月11日對個人雙向外匯買賣業務規則和交易系統進行調整。
同時,招行還宣布,該行個人外匯期權業務即日起停止發售新產品,已發售產品的買賣與到期結算不受影響。全部存續產品到期后,不再向個人客戶開放,已簽約客戶產品協議終止。
加強個人金融業務風險管控
可以看出,銀行在貴金屬和個人外匯交易方面的風險管控正在加強。招行此次一口氣發布五個通告,此次調整包括已發售產品的買賣與到期結算不受影響;全部存續產品到期后,不再向個人客戶開放,已簽約客戶產品協議終止;個人雙向外匯買賣業務(非實盤外匯買賣)新客戶簽約功能將關閉;個人紙貴金屬雙向交易業務和實盤紙黃金紙白銀買賣業務的規則和交易系統將進行調整。
“實盤紙黃金紙白銀、實盤外匯買賣業務電話銀行渠道將關閉,客戶還是可以通過招行App或者網商銀行進行相應業務辦理和查詢,但只是渠道減少了。”招行客服解釋稱。
實際上,銀行更像是準備終止這些服務。以此次調整的“招財金”業務為例,其屬于黃金T+D交易的一種,帶杠桿。自8月11日后,招行會凍結無持倉的客戶賬戶,自8月23日,有持倉的客戶也無法在進行新開倉交易,后續只能賣出平倉。
“考慮到目前貴金屬市場的風險比較大,受到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還有國際政治形勢的影響,所以像貴金屬、外匯這些市場波動都會比較大,它的不確定性和風險都在顯著加強,銀行這邊會陸續暫停。”招行客服表示。
“據了解,目前各家銀行后續也會陸續推出相關限制措施的。”招行客服表示。
從源頭規避交易風險
近一個月內,這已是第二家調整貴金屬和個人外匯交易業務的銀行。7月16日,工商銀行也發布《關于調整賬戶外匯業務的通告》指出,將于8月15日對賬戶外匯業務規則和交易系統進行調整,本次接受調整的賬戶外匯是指工商銀行為個人客戶提供的,采取只計份額、不支取實際外匯的方式,以人民幣買賣多種外匯的交易產品。
工行對交易規則進行了修訂,包括賬戶外匯產品的風險級別調整為第5級(R5),客戶風險承受能力評估結果要求調整為進取型(C5)等,對于持倉份額為零、連續一定期限未進行任何交易、不滿足本產品的客戶風險承受能力準入標準等,將關閉其賬戶外匯業務功能。
此外,工行還提高了部分外匯業務的交易起點。8月15日起,賬戶日元的單筆交易起點數量為1萬日元,交易最小遞增單位為100日元;賬戶挪威克朗、賬戶瑞典克朗的單筆交易起點數量為1000單位外幣,交易最小遞增單位為10單位外幣。
提及原因,工行表示是為了順應市場形勢變化。而在更早之前,為規避風險,月底,平安銀行也發布公告稱,對上金所代理個人貴金屬交易業務進行調整,包括提高個人客戶合約保證金比例、下調持倉上限,并對近三個月無持倉無交易無欠款的客戶交易賬戶辦理清算注銷,并解除協議。
據不完全統計,2020年底以來,工商銀行、郵儲銀行、平安銀行等20多家銀行相繼收緊包括貴金屬與外匯業務在內的個人交易類業務,具體措施包括提高交易起點、提高保證金比例、上調風險等級、持倉限額、集中解約等。
宏觀分析師周茂華分析認為,調整此類業務在某種程度上是向投資者提示潛在風險。尤其是個人外匯期權衍生品具有較高風險特性,銀行收緊相關業務,除了有助于落實投資者適當性管理義務之外,也有助于防范潛在糾紛和監管問責風險,維護銀行自身市場聲譽。
還有業內人士稱,此舉是“原油寶”的后續余波,各家銀行或將不對個人開放交易類的業務,因為貴金屬、外匯市場的高風險可能導致散戶虧損,與銀行的角色定位有所背離。
金融科技專家蘇筱芮表示,各行此舉是從源頭上規避可能存在的交易風險。“貴金屬市場波動頻繁,而銀行業機構作為金融機構中網點最多、覆蓋人群最廣的普惠型機構,其主要客群的風險承受能力普遍低于長期從事衍生品交易的專門投資者,如果投資者確有投資需求,可以考慮其他非銀渠道從事交易”。
蘇筱芮認為,投資者即便不能交易,也需理性看待銀行業機構的相關舉措,其目的還是為保護中小投資者利益。“貴金屬市場本質還是專門市場、小眾市場,與銀行業普惠的性質存在根本區別,采取的是專門化的發展路徑,待行情波動程度趨緩后,銀行再重啟較為穩妥”。(曹韻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