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西湖文化景觀申遺成功。2014年、2019年,中國大運河、良渚古城遺址先后申遺成功。杭州世界遺產數量在國內城市中躍升至第二位。
多年來,杭州嚴格遵循“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針,打造免費開放的“西湖模式”、大型活態遺產保護利用的“運河樣板”,探索大遺址保護融入經濟社會的“良渚方案”,聯動演繹推動文化遺產串珠成鏈,傾力打造世界遺產群落。
A
立法定規 嚴控遺產保護紅線底線
要說最了解西湖水的人,杭州西湖風景名勝區水域管理處生態科技科的楊俊算一個。2010年開始,她和同事負責監測西湖水質和生態環境。
“我們像西湖的專屬醫生,每周都去西湖水域12個監測點采集樣本回來分析。”跟隨楊俊來到西湖邊,記者看到清澈的湖水下是一片生機綠意。“西湖以遵循自然規律為前提,通過工程優化措施,將大量的沉水植物成功栽種在西里湖、小南湖、北里湖等區域,目前西湖沉水植物總面積已達31.7萬平方米。”
如今,西湖水質可達地表Ⅲ類以上,部分區域達到Ⅱ類標準。2022年6月西湖規模化高效降氮示范工程建設完工,一池碧水更透亮了。
“西湖、大運河是要素復雜的大型活態遺產,良渚古城遺址是大遺址,都屬于遺產保護工作中的重點、難點。杭州探索出因地制宜建立遺產管理機構和高標準保護立法先行的特色舉措。”市園林文物局相關負責人說,以西湖為例,2002年杭州成立了西湖風景名勝區管委會對西湖實施統一管理,申遺成功后《杭州西湖文化景觀保護管理條例》等迅速落地,為管理提供法律依據。
“西湖文化景觀申遺成功,為大運河、良渚古城遺址等杭州其他申遺項目提供了借鑒。”卓軍說。
B
深挖內涵
著力讓世界遺產活起來
運河蜿蜒,風光旖旎。
今年國慶節,運河邊再添新地標——刻著杭州工業年輪記憶的“小河公園”正式對外開放,這意味著杭州主城區30.4公里的“運道”實現全線貫通;同時,武林門碼頭10月1日起恢復客船運營。
“現在運河邊越來越有逛頭了:小河直街喝咖啡逗貓、小河公園打卡拍照……”住在運河邊的瞿先生覺得幸福感提升不少。近年來,杭州大力完善運河沿岸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布局,新建城市公園、書房、綠道等,讓古老文明在現代表達中歷久彌新。
良渚古城遺址亦是如此。國慶假期,良渚人梅嬌寅帶領杭州師范大學的師生及藝術家們,在良渚古城遺址公園池中寺糧倉上演了一場《良渚符號》展演,舞者們以天地為舞臺,用舞蹈、音樂、詩歌、裝置藝術等形式,深入挖掘良渚符號,讓現場市民游客沉浸式地理解良渚文明。
“太震撼了,讓我對這片土地產生了深深敬意,仿佛我也是一顆稻米種子,是從土里長出來的。”一位身穿粉色旗袍的游客激動地對記者說。
“歷史文化遺產的難點是古為今用。深入挖掘三大世界遺產的精神內涵是杭州一直步履不停在做的事。”市園文局相關負責人說,杭州先后成立西湖學研究院、西湖學研究會、杭州運河(河道)研究院、杭州良渚研究院等,積極開展“文旅融合促進杭州世界遺產聯動發展的對策探索”等課題研究,為打造世界遺產群落夯實基礎。
C
聯動演繹 打造世界遺產特色活動
6月11日是2022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當晚,“世遺之夜”主題晚會現場,與三大世界遺產有關的《清乾隆西湖行宮圖》《清咸豐五年漕運堪輿圖卷》和良渚玉器“琮王”精彩亮相。這三件寶藏文物為觀眾留下了深刻的“文化記憶”。
2020年杭州設立“西湖日”“良渚日”并舉辦系列宣傳活動形成整體疊加效應——
2020年杭州承辦首屆中國世界文化遺產年會暨世界文化遺產城市市長論壇;連續舉辦六屆杭州市“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產宣傳周”系列活動;西湖風景名勝區牽頭成立長三角地區文化與自然遺產保護聯盟;良渚遺址管理區管委會先后在故宮博物院等地舉辦大展……三大世界遺產聯動演繹引起廣泛關注,國家文物局向全國推介杭州三大世界遺產保護經驗。
2020年杭州世界遺產聯盟成立,三大世界遺產地及南宋皇城、錢塘江古海塘、臨安天目窯、富陽新登城墻等屬地政府和管理部門組成聯盟單位,共同圍繞文化遺產的保護、研究、傳承和利用,加快打造出世界遺產群落。(通訊員 沈鶯 搖慧敏 斯金葉 鮑圣慧 記者 熊艷 俞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