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炎熱的夏日到微風送爽的秋日,跨越兩個月的“文旅嘉年華之非遺好物市集”活動落下帷幕。9月23日至25日,非遺好物市集收官周的活動精彩紛呈,非遺好物市集區、非遺圖文影像展區、非遺節目表演區三個體驗區多角度為大家呈現山西非遺之美,加時加量的非遺體驗、非遺表演為大家全方位展現了山西非遺的魅力所在。
“文旅嘉年華之非遺好物市集”由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廳主辦,山西晚報社、山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承辦,中正天街協辦?;顒又荚诮柚虡I街區的夜經濟市場,讓山西非遺以更多姿態更深入地融入百姓生活,讓更多人通過與非遺傳承人、非遺項目面對面,走近非遺、體驗非遺、愛上非遺、帶走非遺,成為非遺的參與者、見證者、推廣者,推動非遺與夜經濟深度融合共促共進,助力山西非遺的發展和傳承。
每周主題不同,周周都有精彩內容。整個非遺好物市集跨越兩個月,歷時五個周末,分別以“吃在非遺”“玩在非遺”“美在非遺”“樂在非遺”“學在非遺”五大主題和大家見面。為期12天的市集共集結30余個非遺項目以及傳承人“出攤”,展示、銷售非遺好物千余個品類。其間,非遺好物市集吸引夜間人流10余萬人次,市集消費熱度持續攀升,一些人氣項目活動火出圈,大家對山西非遺項目的感知由“聽說過”變為“見得到、摸得著”;多家媒體聚焦關注、競相報道,諸多行業大V轉發評論,一時間,非遺好物市集成為活躍在媒體界的熱門話題。
收官周的非遺好物市集以“學在非遺”為主題,特別邀請到國家級非遺項目琉璃燒制技藝,省級非遺項目絳州木版年畫,市級非遺項目肖像剪紙技藝、張氏彩泥塑藝術、侍女面塑技藝、葫蘆雕刻技藝,以及縣(區)級非遺項目太原糖畫制作技藝、古法印染工藝、傳統美術刻瓷技藝等的傳承人“出攤”,講述非遺故事,展銷非遺好物,教授非遺技藝,大家在逛中有所學,學中有所樂,暢游在山西非遺的海洋中。
收官周新“出攤”的侍女面塑帶著體驗項目而來。“老師,教我做小雞”“老師教我做熊貓”……展臺旁邊的體驗區內,小朋友們圍坐一桌,興致勃勃地跟著傳承人趙翠蓮捏、揉、搓彩色面團,做著自己喜歡的造型。“參與制作可以鍛煉孩子們的動手能力、想象力、觀察力,孩子們會特別有成就感,也會對非遺有更深刻的體會。”趙翠蓮介紹,多年來,不管她到哪里“出攤”,總會帶上體驗的材料供大家體驗,“只有真正動手制作,才能感受非遺手作之妙,才能讓山西非遺達到活態的傳承。”而且,一直以來,趙翠蓮堅持用純天然的面團作為體驗材料,所有的面團均由白面、糯米面、淀粉經一定比例配比調制,不加任何化學配料,每團面從面粉成為可供制作作品的面團,都要經歷配比、和面、醒面、蒸面、晾面以及反復揉捏等近10道工序,耗時近兩天時間。
一顆顆普普通通的葫蘆,一經葫蘆雕刻技藝傳承人李琦的手,便被賦予了新的生命力。鏤空造型的葫蘆燈飾、別具匠心的葫蘆酒壺、寓意吉祥的葫蘆掛件、暗藏玄機的葫蘆打火機……葫蘆雕刻技藝攤位上,各種精雕細刻過的葫蘆工藝品吸粉無數。其中,既有裝飾美感又有照明實用性的葫蘆燈飾成為夜間非遺市集的一道亮麗風景線。李琦介紹,葫蘆從作為舀水盛酒的工具,到現今逐漸失去了作用,但葫蘆可以做成各種造型,在傳統文化中又寓意吉祥,應該成為人們現代生活的一部分,“到目前為止,花式圖案作品已達百余種,每一個葫蘆都是一份獨特又吉祥的存在。”
收官周,作為配套活動的非遺節目表演可謂“加時又加量”,古琴演奏、二鬼摔跤、古塤獨奏、傳統武術表演、傅山拳法、太極頂碗6個非遺演出,讓大家過足了眼癮,圍觀群眾的掌聲一浪高過一浪。“沒想到在家門口能看到這么多非遺傳承人的表演,每周的表演都不同,孩子都舍不得離開。”家住省城橋東街的梁女士是非遺好物市集的忠實粉絲,已經帶孩子逛過多次非遺好物市集,“買了好物,體驗了項目,看了表演和展覽,一趟下來,大人和孩子都收獲多多,對山西非遺的了解也更進一步。”(記者 趙麗娜 張彩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