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會上公布的一組數據,不難看出臨平的“科創”發展趨勢:2021年規上工業企業營收達到1732.05億元,年均增長9.5%,其中規上工業增加值中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比高達80%,這意味著科技創新必將成為未來產業發展的“主旋律”,而臨平正從空間要素、交通路網、產業政策、營商環境等方面為其續足“能量”。
科技創新離不開廣闊的生長土壤。臨平正通過喬司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和生態修復國家級試點的實施,將集聚碎片化農田和零散建設用地進一步規?;?,使其拓展為創新創業空間。另一邊,臨平還在加緊推進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臨平段)建設,新建成的大運河科創城,將聯動城西科創大走廊,成為一個新的科創中心。
四通八達的交通路網也在為“科技創新”這一發展要素延伸新的“方向”——臨平高鐵南站增設赴滬始發列車,“三路一環”快速路、運溪高架等鏈接南北、貫通東西,地鐵總里程突破20公里,以及即將建成的運河二通道都在加快臨平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步伐。
眼下,臨平已形成了自己獨有的產業創新發展格局。
往北,臨平國家級杭州余杭經濟技術開發區里誕生了全省數量最多的“未來工廠”,每天上演著制造業蝶變升級的“智造”故事。目前開發區規模工業總產值已突破1000億元、年均增長12%,綜合排名躋身國家級開發區“第一方陣”。
往南,藝尚小鎮、工業互聯網小鎮、算力小鎮等已形成了創新創業集群,工信部服務型制造研究院、中國服裝科創研究院等科研平臺集中入駐,全國未來智造工程師聯盟、中國RISC-V聯盟浙江中心等創新載體成功落戶,已集聚高水平工程師1.1萬余名,人才資源總量突破20萬人。
放眼整個臨平,加快建設中的“紅豐創新帶”產業社區、小林高科創新中心、西大門都市工業園……越來越多的創新載體里,正涌動著一浪高過一浪的創業創新激情與夢想,與這座城市一道奔向下一個黃金十年。(記者 涂玥 臨平微融圈 劉夢怡 盧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