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議是從“質疑”開始的,質疑專家們不接地氣,質疑主辦方搞形式主義,但隨著更多真相進一步呈現,為“鋪地毯”辯護的聲音也多了起來,反對不加分析對專家進行“道德綁架”——說是“地毯”,其實只是廉價的土工布;鋪土工布,僅僅是從安全、便利著眼,與“高規格接待”并無關系;至于“砍掉玉米當成過道”的事,更是純屬猜測。這件事也為新聞媒體提了個醒,不能一味“搶發”,新聞的真實性永遠是第一位的。
但主辦方的做法也并不是全無可議之處。2020年9月,在河南省鶴壁市舉行的一場玉米新品種觀摩會,因為在田間鋪紅地毯而引起廣泛質疑。所謂“前事不忘后事之師”,本次活動的主辦方理當更加謹慎,避免重蹈覆轍。不鋪地毯而換成土工布,也許正是吸取鶴壁地毯事件的前車之鑒,但終究百密一疏,“看上去像地毯”依然會導致相當大的負面影響。而且負面影響一旦形成,即便最終“反轉”,負面影響也很難完全消除。
科研活動也要注意“講政治”,尤其在“有圖未必有真相”的互聯網時代。被誤解被曲解,不能把責任全推到“不明真相的群眾”身上,而應該反求諸己,究竟是哪一個環節出了問題:是思慮不周?主動說明不夠?回應不夠快不夠清楚?像玉米田間交流不鋪地毯改鋪土工布,完全可以作為亮點提前向公眾說明,結果也一定會完全改觀。
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在田間地頭舉辦活動,就要注意與田間地頭的協調性。有一個例子值得一舉,2013年發生在浙江余姚,“某鎮領導下鄉視察水災,因穿高檔鞋子,由年近六旬的村書記將其背進災民家里。”并且有圖為證。事后證實“高檔鞋子”實為布鞋,“背”只是該領導與村書記之間的一個玩笑,該領導也是連日奮戰在抗災一線。但他還是受了處分,因為他在對的時間、對的地點穿錯了鞋子。穿錯了鞋子看似事小,其實事關黨員干部在群眾眼里、心里的形象;誠如當時余姚市有關負責人所說:“問題的關鍵不是網帖的對錯或是否準確,而是照片確實反映出一些問題。一個干部在工作時間被另一人背著,這就是圖片中最重要的信息。”
科研活動也要注意“講政治”,因為多數民眾特別“講政治”。具體到前后兩次“鋪地毯”事件來說,網友的質疑聲中其實包含著對于科技界的殷切望待,期待專家們更接地氣,放下架子、走向群眾,像袁隆平先生一樣深入田間地頭,一身汗水一腿泥。(評論員翟春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