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網絡主播為例,按照傳統監管辦法,一個執法人員同時最多監測2—3名主播,每小時能審核圖片1200張左右,但面對成千上萬簽約網絡表演主播,可謂杯水車薪。
現狀是,通過數字化改革,以算力換人力,一臺服務器即可同步2000路進行實時監測,每小時審核圖片72000張,且24小時不間斷運轉。監測過程中,一旦出現異常情況,系統將自動取證報警,并對處置結果進行多維評判。這相當于增加了2000雙眼睛和永不休息的工作好幫手。
這是怎么做到的呢?還得從市委宣傳部和市文廣旅游局主導開發的“文管在線”應用說起——作為杭州數字文化系統建設的重點項目,“文管在線”上線僅一個月,就智能巡查監管對象約102萬個,自動生成風險預警近1.36萬個,實現對全市文化市場可量化、可評價、可晾曬的精準畫像。
在昨日召開的杭州數字文化系統建設工作推進會上,8個應用作了演示交流,這些既是看得見、摸得著、叫得響的應用成果,也是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文化需求、實現精神共富目標的典型案例。
近年來,市區兩級出臺的文化產業專項政策近40個,每年兌現文化產業專項資金逾2億元,但仍有不少文化企業,特別是中小微文化企業對政策內容不了解,政策觸達方式不夠精準。“文創e點通”通過數據多跨、主體多跨、服務多跨,歸集全市12.9萬家文化企業發展數據,搭建全市文化產業發展數據云圖,形成“監測—提示—指揮—響應”的管理閉環。運行以來,服務覆蓋面提升50%,提前三個月完成市本級文創政策兌現。
借助數字化改革,一些文化發展的難題得到破解。“新安堂前燕”就是針對理論宣講與群眾生產生活結合度不夠、回應解決群眾思想困惑和現實訴求貼合度不高、宣講人才發掘培育使用系統性不強、宣講工作場景缺少閉環管理等問題,緊扣誰來講、講什么、哪里講、講得如何等關鍵環節,建設講師管理、需求采集、宣講統籌、評價反饋等4個子場景,精準分析跨部門協同場景數據,找準理論與群眾交互的共鳴點,真正以群眾需求為導向統籌設計宣講內容。臨安區“天目文保”在全省縣級層面形成文物保護綜合平臺、指揮中心、文物保護地方標準、文保員持證上崗四項“首創”,自系統運行以來,全區187個文保點事件處置的通知率和處置率提升至100%,平均處置時長由原來的日級提升至小時級。
數字文化,也讓百姓生活更加美好。比如,由市委宣傳部和市文廣旅游局牽頭打造的“文化優享”針對公共文化設施和服務底數不清、結構不合理、供需不匹配等問題,歸集全市19類公共文化設施。
以高德地圖為基礎,提供公共文化設施開放時間、聯系方式、基本簡介以及一鍵導航等服務,設置15分鐘、30分鐘、1小時,步行、騎行、車行等6個維度9種組合的出行方案,為群眾打造身邊品質文化生活圈。“錢塘BAO物”圍繞文物保護、管理、傳承三項核心業務,探索安全監管、數智考古、杭城跡憶+等3個子場景,特別是將文物資源100%上線,實現全市文博資源一屏盡覽、一鍵智享。
如今,杭州注冊志愿者人數已經突破250萬,如何做好管理服務,精準對接群眾需求,也是一項重大課題。“文明幫幫碼”上線以來,以“文明實踐+志愿服務+亞運志愿”為主線,構建活動共享、平臺共享、數據共享的數智綜合服務平臺,實現志愿服務精準觸達、便捷高效,不斷提升廣大群眾參與文明實踐志愿服務的積極性和獲得感。在富陽區,“富春風尚匯”還以“最美人物選育”為小切口,以正向激勵為原則,線上歸集文明風尚數據,線下整合文明實踐禮遇資源,重塑最美人物發現、培育、選樹、表彰、禮遇、弘揚全流程,打造全社會“精神共富”大場景。(首席記者 徐墉 見習記者 劉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