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來暑往,幾度雁南飛。臨安職業教育在時代發展的風云中篳路藍縷,春華秋實。先后融入了6所職校的“基因血脈”,臨安職教中心以資源整合為突破口,在制度“重建”、管理“重組”、文化“重生”中華麗轉身,實現了由“苕溪時代”到“集賢時代”的跨越式發展。
日前,職教中心新校區負責人分享了臨安職教中心的前世、今生和未來。
01 啟 航
職業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的時代“氣質”同頻共振。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以農林經濟占主導的臨安縣,創辦的四所職業學校和一所技工學校,均以“農”字頭命名:臨安農技校、河橋農中……開設的專業清一色以農、林、養殖業為主,與彼時一產產業結構占主導的縣情相適配。進入九十年代,臨安撤縣設市,裝備制造、精密元器件、電線電纜、裝飾紙等產業快速發展,職業學校“群雄并起”,適時增設了機械、電子、汽修等順應二產發展的工科類專業。
2017年,臨安撤市設區。基于對標融杭發展的需要,同時,為臨安城市集約化、迭代升級騰出發展空間,臨安的職業教育由“百花齊放”,轉入“整合做大”時代。當年,中職技校、臨安電大、臨安衛校、教師進修學校職高部四校合并(以下簡稱四校合并),成立職教中心,并在西徑山麓集賢村開啟集賢校區的建設。
如果從2015年算起,職教中心共融入了6所職業學校的“基因血脈”,先后經歷了“1+1”“1+3”“1+1”三次合并融合:
2015年,交口職高并入中職技校;2017年,四校合并;今年7月,技工學校在全省職業教育大會后不久“應景”并入職教中心。今天,隨著臨安職教中心集賢校區的啟用,臨安職業教育也由“苕溪時代”邁向“集賢時代”。
合并之前,各職校都曾有著各自輝煌的過往:
交口職高曾是浙江省烹飪理事學校和全省導游職業培訓教學點,為臨安餐飲行業和旅游行業培養了一大批廚師和優秀導游;中職技校從縣農業技術學校到市中等職業技術學校,從省級重點學校、國家級重點學校到省改革發展示范校,經過數次飛躍,累計為社會輸送2萬余名專業人才;臨安電大曾是學歷補償教育的“定點”學校,四十多年累計為當地機關、企事業單位培育了萬余名專業人才。之后,又為教育部“一村一名大學生計劃”的落地,培養了大批農村應用型人才和鄉村振興帶頭人;臨安衛校曾是衛技人員和鄉村醫師的搖籃,累計培養了5000多名醫護工作人員;臨安教師進修學校職高部承擔了中師、幼師培養職能,培養了2000多名全日制中師和幼師畢業生,不少畢業生成為教學名師和教育管理骨干。
中職技校成立于1983年,經歷了從縣農業技術學校到市中等職業技術學校、從省級重點學校到國家級重點學校的數次飛躍。學校成立39年來,緊跟產業結構調整步伐,專業設置覆蓋一二三產,人才遍布各行各業。到2017年,已累計為社會輸送2萬余名職業技術人才;技工學校曾是臨安國營企業培養產業工人的搖籃。學校在培訓中、高級應用型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等方面發揮了主力軍作用,堅持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為臨安產業發展培養了萬余名高技能人才。
02 融 合
2017年,四校合并之后,臨安職教中心的體量和辦學規模急劇擴容,但職教中心的集賢校區尚在建造中。臨安區委區政府決策,利用剛剛搬遷的臨安中學老校區,職教中心分別在長橋校區(原中職技校所在地)和臨天校區(臨安中學舊址)過渡。長橋校區主要承擔現代裝備制造類專業全日制中等職業教育;臨天校區則承擔成人技能培訓、繼續教育、學歷進修、學前教育、醫護培訓和部分全日制中等職業教育。
職教中心的成立,破解了以往臨安職業學校數量多、規模小、分布散、專業重復建設的困境。“譬如教師進修學校,合并前,每年只招收1個班30個學生,衛校3個年級總共就90多個學生。既沒有規模,也沒有氛圍。”臨安職教中心有關負責人直白坦言。
資源整合、學校融合,這是擺在學校管理人員面前一個重大課題。職教中心的決策者心里明白,“合并學校不只是簡單的同鍋吃飯、合署辦公,而是要力求‘1+1>2’,讓臨安職教在融杭發展中,為‘擇臨優學’擦亮職教品牌。”
職教中心為此制訂了“一年融合,三年過渡,五年跨越”的發展規劃。“通過制度‘重建’、管理‘重組’、文化‘重生’,盡快實現并校到并心。”
“并心”必先有共同的奮斗目標、辦學理念和文化認同。職教中心胸懷天下,以培養大國工匠、能工巧匠為辦學目標,傳承并提煉了“明德礪行”的校訓。茍日新,日日新,日進日新,“日進日新”的校風漸漸彌漫在集賢校區的角角落落,激勵著每一位學生成為品德優良、人文扎實、技能精湛、身心健康的新時代職場新人。
職教中心成立后,本著聚焦地方經濟、緊貼地方經濟、促進地方經濟的理念,發揮六校融合優勢,著力打造功能齊全、專業優化、涵蓋中等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社區教育、職工崗位技能培訓、學歷教育和非學歷教育的辦學實體。
教育目標上,注重學歷教育與職業培訓、職前教育與職后教育相結合。面向企事業單位、家庭、社會失業人員等社會群體開展形式多樣的勞動技能培訓:養老護理、焊工、面點師、汽車維修、美容師、網店運營、微商、直播……使職業教育緊貼“民需”,緊跟時代發展脈搏。專業設置上,圍繞經濟結構調整、產業轉型,努力實現人才培養供需兩側精準對接。積極培育機械加工、汽修、數控、電氣、烹飪、護理、學前教育、工藝美術、計算機、電商等特色專業。全力推進機電專業這一省級高水平專業內涵建設。
除了緊扣全區經濟發展熱點,職教中心還主動對接融杭發展、聚力聚焦青山湖科技城,積極深化校企合作,為臨安制造業轉型升級提供技能人才支持。
近年來,先后與杭州地鐵集團、高職院校合作,對地鐵司機、站務管理和供電維護三個崗位進行“校企校”三位一體的人才培養,三年內,已有60名學生陸續上崗;與杭氧合作打造省級校企合作共同體,由企業技術骨干和高管擔任授課教師。每年為杭氧集團培養輸送了幾十名到崗就能勝崗的技能人才;與萬馬科技合作開展5G通信“青苗”人才聯合培養,為企業梯度培養產業工人;與華立科技合作培養設備、工藝、管理三個崗位的班組長……
職教中心成立五年來,已與青山湖科技城20多家企業開展人才定向培養合作,數百名學生走上了工作崗位。通過產教研合作,學校、企業、教師、學生獲得了“多贏”發展。近五年來,畢業生就業率達到98%以上,學生對崗位的滿意率達到89%以上。
五年間,該校累計有120余人通過高職考試考入本科院校,其中,2019年本科上線人數位居杭州市三十余所中職學校第六名。學校高度重視學生專業素養提升和職業能力大賽,2019年、2021年兩年獲得杭州市職業能力大賽第六名好成績。
此外,職教中心還走出臨安、走向國際。近年來,多渠道、多形式推進“中高一體”合作辦學,先后與杭、溫、婺、湖、嘉等五個地區9所高職院校建立了“中高一體”辦學合作,使該校9個專業實現了“中高一體”化辦學全覆蓋,極大地通暢產業工人技術技能提升渠道。去年,該校還與職業教育強國德國布雷薩克學院合作開展“雙元制”育人模式(將教學車間建在企業、生產性實訓基地建在學校),將極大提高臨安職業教育的國際化水平。
03 跨 越
國際化,需要站得更高、看得更遠。
從苕溪河畔,到西徑山麓,臨安的職業教育不光有地理站位上的爬升和進階,更有胸懷和格局的提升和跨越。
集賢新校區總投資7.34億元,占地274畝,總建筑面積超12萬平方米,建有公共教室100間、錄播教室3間、實訓實驗室144間。預設辦學規模:100個班、4500余學生,教職員工約500人……辦學硬件在杭州全市處于領先地位。行政樓、教學樓、實訓樓、體藝樓、圖書館、報告廳……依山就勢,層層疊疊,宛如階梯,把職教中心推上了俯覽“一廊兩城”、遠眺長三角的制高點。
職教中心有關負責人表示,面對新時代“提質培優、增值賦能”的職業教育新使命,職教中心將緊緊圍繞“高質量升學、高品質就業”的辦學目標,以全省職業教育大會精神為引領,全力聚焦“產業強區”戰略,實施“產教深度融合、中高一體辦學、國際合作交流”三大辦學舉措,力爭辦成一所“立足一廊兩城,輻射長三角經濟帶,服務‘一帶一路’國家戰略”的高水平中職名校。
新校區剛剛啟用,“立足一廊兩城”,“產教深度融合”、“中高一體辦學”、“國際合作交流”已經謀定而動。
職教中心有關負責人表示,新校區將在挖掘提煉杭鐵、杭氧、萬馬、聚光、華立、“五環汽修聯盟”等特色做法經驗的基礎上,聯合政府、企業、高校組建杭州城西科創城新智能制造產業人才學院(簡稱產業學院)。
產業學院將聚焦高端裝備核心零部件、新能源新材料、高端醫療器械、“硬科技”等領域,深化產教融合和校企合作,著手實施年度“百企千人”技能人才培養計劃,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有效銜接,為共同富裕辦好“共富班”,為青山湖科技城培養一批高素質產業工人,助力城西科創大走廊打造創新策源地。
目前,產業學院工科類機電實訓大樓實訓設備安裝調試已進入掃尾階段,各實訓場所將按照傳統加工、現代加工和特種加工三大類別布設實訓場所,預留空間引企入校、行業駐校。依托產業學院建設,力爭三年內解決超過1000名外來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就讀職業學校的就學問題以及就近就業問題,為實現“新臨安人”共同富裕發揮“擴中”“提低”的作用。
除了建好辦好產業人才學院,臨安職教中心還將進一步探索 “校企校三位一體人才培養模式”。通過推進區內中職學校、省內高職院校和規上企業開展五年一貫制人才培養計劃,一體化推進人才培養方案制定、課程改革、教研科研、管理評價,聚焦崗位互通、學制貫通、課程融通、制度聯通的一體化教學體系,著力打造一批實用型、高素質產業工人。除此之外,新一輪國際合作辦學也在積極對接洽談中……
近日閉幕的世界職業技術教育發展大會,聚焦發展適應新技術和產業變革需要的職業教育。臨安職教中心正踐行“立德樹人”“為黨育人為國育才”時代使命,加快構建具有浙江特色和全國領先水平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努力培養更多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國工匠,在“兩個先行”的時代征程中高質量打造“擇臨優學”品牌,為臨安推進“產業強區、富民安區、實干興區”,為浙江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提供技能人才支撐。
苕溪水流長,集賢迎朝陽。臨安區職教中心昂首闊步向未來。(記者管光前 葉佳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