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工業遺存“七樹園”到國之重器“石虎山機器人創新基地”,僅一年時間,不少瞄準世界前沿的科研成果已在這深山矮房中悄然轉化。
據浙江大學控制學院副院長侯迪波介紹,由學院12名教授牽頭,基地十二大創新工坊不斷研發擁有硬核科技的機器人技術,眼下已有仿生腿足機器人、協作機器人、巡檢機器人、醫療機器人等多項科研成果轉化使用。
“師生團隊”成科研主力軍
鬧中取靜的“石虎山機器人創新基地”,緊挨著浙大玉泉校區。浙大控制科學與工程學院的師生們經常穿過半山腰的后門,步行十余分鐘,便能埋首實驗室。由他們研發的能跑能跳的“絕影”四足機器人、搭載復雜傳感設備的水陸巡航球形機器人、精準完整穿刺的醫療機器人等重大科研成果,為基地拿下了一塊塊沉甸甸的榮譽。
看著眼前失去兩只前腿的小貓,“智能協作機器人創新工坊”的同學們萌生了一個大膽想法——干脆為它安上兩條“機械腿”吧。這般天馬行空的想法,在這座隱匿青山中、遙望見西湖的院子里,不過是這群年輕人的日常。
由于疫情,企業對工業搬運機器人的需求大幅增加。“共融機器人與人機交互創新工坊”團隊助企研發的“小海豚”低位托盤搬運產品,則依靠體積小、承重強、適應場景廣等優勢成為產線物流和部分倉儲行業的“新寵”。“我們希望用機器人科技賦能傳統制造業,通過人機有效融合來助企提升產能。”工坊領頭人任沁源說。
用科技轉化價值,已成為“石虎山人”的共識,特別是深海軟體機器人項目、無人駕駛傳感設備項目、工業機器人高端裝備項目等初創型項目源源不斷,蓄勢待發。
“產學研創”初見成效
該基地的投用,也是靈隱街道牽手浙大控制科學與工程學院打造的“環浙大人工智能產業帶”的頭炮。今年年初,街道與浙大計算機軟件學院共同打造的“玉泉人工智能產業園”已陸續投入使用。
與“石虎山模式”類似,師生團隊合作攻克下領域內一個個難題。兩周前,好消息傳來,該院教授湯斯亮團隊獲得浙江省科技進步一等獎。他們參與研發的城市治理大數據智能關鍵技術,也成為“杭州智慧停車”與“蕭山城市大腦”的技術支柱。
針對兩大基地內空間有限、項目科研實驗場所不足、實踐環節薄弱等共同問題,靈隱街道聯合第三方運營公司調整布局,增設機器人實踐空間、創客空間、共享實驗室等區域,幫助項目在創業創新與專業人才培養上快速成長。此外,通過借力“中電??当?rdquo;硬科技創新創業大賽、“創新創業訓練營”等多場創業活動,進一步幫助項目和人才實現產學研“碰撞”。
本月底,街道與浙大工程師學院合作成立的“浙江工程師學院創新創業基地”也將投入使用,“環浙大人工智能產業帶”三足鼎立之勢基本成型,一片聚焦“智能機器人與未來科技”的藍圖躍然紙上。
“下一步,我們將與三大基地共同圍繞創新創業,著力建設重點實驗室、孵化器,培育、引進機器人與人工智能相關企業,助力推動全區經濟發展轉型升級。”靈隱街道主要負責人說。(記者 項捷 西湖微融圈 尉軒文 陳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