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冷鏈車裝貨的當口,在望湖村以東數十公里外的河橋鎮中鑫村的一處桃園里,秀溪山莊的“莊主”倪俊剛正與“園長”姜水洪攀談著:“明天下午我們拉一車客人過來采摘,你們準備一些籃子,這個月我們計劃包銷5000斤黃桃……”
同一天下午,在離河橋數十公里外的高虹鎮企業服務中心,高虹“虹心·光電”黨建聯盟輪值主席張林夫召集聯盟成員代表,商議發動職工、村民開展捐步捐燈公益活動,為鄉村在讀學生捐贈護眼燈。
……
酷暑下的忙碌皆源于各片區“新型幫共體”——黨建聯盟在臨安實體化運作所釋放的活力。
眼下,之江大地蓬勃踐行“共同富裕”。作為“統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各級黨委責無旁貸地肩負起驅動“共富之舟”揚帆致遠的使命。
全域黨建聯盟引領共同富裕,是省市區三級推進共同富裕示范區建設的突破性抓手,也是現代社區建設“十大行動”之一。去年以來,臨安圍繞這一主題,在全區各鎮街落地打造線上線下同步推進的“天目紅盟”雙線矩陣。線下,突出牽引型和功能型黨建聯盟建設培育和實體化運作,搭建“1+18+X”組織框架,以1個全區“天目紅盟”總品牌為引擎,搭建18個鎮街片區牽引型黨建聯盟,圍繞產業特色創設“天目糧倉”等若干個功能型黨建聯盟,實現黨建聯盟全域全覆蓋;線上,打造集展示、服務和管理一體的“天目紅盟”數字平臺,積極探索黨建聯盟全生命周期管理和全鏈條服務體系,實時抓取聯盟任務推進落實、實體化運作和帶富成效等動態情況,形成實時TOP排行榜,發布聯盟引領力、帶富力指數“一鍵報表”,打造“紅盟”數智考賽風景,有效破解黨建聯盟“易建難管”等問題,將黨建優勢、黨建資源、黨建力量集成轉化為推動共富的發展優勢,為共同富裕打造“紅色引擎”。
一年來,臨安各地黨建聯盟聚焦產業發展、鄉村共富、基層治理等主題,積極挖掘自然山水稟賦和產業人文資源,落地打造了一系列“共富”項目和數智平臺,項目化推進各項“共富”事業,繪就“一片區一組團、一聯盟一特色”生動畫卷。一時間,各地農旅IP、研學IP、數智IP……如雨后春筍般涌現。
項目驅動 共富有“路”
亮相于文章開頭的徐美娟、林紅娟、方迎久是受聘于望湖村“共富菜園”的田間管理員,她們是為“共富菜園”打工拿薪金的鄉村共富代表,也是“城里客”暢享臨安優質農產品的“城鄉共富使者”。
虎年春節前后的數場大雪,讓龍崗鎮境內的百丈嶺、太子尖成為賞雪“熱搜”地。一時間,往來太子尖的華浪線也成了驢友眼中的美麗“浙西天路”。臨安區順勢而謀,沿“浙西天路”打造“一廊三圈十八景”中的“戶外圈”。龍崗鎮趁勢而為,沿“浙西天路”打造黨建引領、城鄉共享的共富IP——“浙西天路·共富菜園”。在“天路”沿線8個村整理復墾邊角地、拋荒地、騰退地,落地打造“共富菜園”,讓八方驢友共享龍崗高山蔬菜和優質土特產。定向幫扶村內有就業意向的留守農人,為黨建聯盟單位和其他認種菜園的“園主”提供代種代管及蔬菜配送等服務,讓農村富余勞動力實現家門口就業。把“菜籃子”變成老百姓致富的“錢袋子”、村集體增收的“好路子”。
目前,“共富菜園”項目試點村望湖村已與西子電梯科技公司等5家企業和本地鄉賢結成1+5+N結親幫扶聯盟,包銷助銷望湖村高山蔬菜。望湖村黨支部書記姚銓江介紹,半年間,望湖村12畝共富菜園已為“園主”單位累計送菜30余次,村集體增收24萬元,創造就業崗位7個,村民增收28萬元。接下來,望湖村還將拓展“共富菜園”百余畝,新增就業崗位20多個。以菜為媒,盤活村后山的數百畝野生杜鵑和楓樹林資源,打造露營基地,發展鄉村旅游。龍崗鎮有關負責人介紹,到目前,“浙西天路·共富菜園”黨建聯盟已在8個村共計盤活土地約1300畝,已種植170畝,預計將為村集體增收300萬元,提供就業崗位80個,村民增收300萬元以上。
龍頭牽動 共富有“味”
就在望湖村的冷鏈車下山送菜的路上,與姜水洪談定了合作的倪俊剛又馬不停蹄地朝島石鎮奔去。路上,兩輛車也許還打過一個照面。
倪俊剛此行要與島石陽光村洽談一起合作:把陽光村的腌黃瓜包裝成罐頭,上架到杭州的5家實體店銷售。自3年前“初識”河橋在秀溪山莊落戶,老家東北的倪俊剛已然成了“臨安通”,哪有好吃的農產品,都逃不過他敏銳的“嗅覺”。
2019年,倪俊剛盤下了經營不善的秀溪山莊。為關注和扶持山莊后續發展,河橋鎮黨委將山莊列入黨建聯盟成員單位。彼時,河橋鎮正全力打造“唐昌余味”農產品公用品牌,推動農民就業增收。倪俊剛是一名80后黨員,有著過硬的政治素養,一直以來熱心公益事業,他有著敏銳的商業眼光,在康養領域深耕多年,擁有不少“有錢有閑”的客戶,鎮黨委綜合考量,“唐昌余味”的區域經營代理權就授給秀溪山莊。
倪俊剛把“唐昌余味”系列農產品的銷售與“河橋半日游”結合起來,結合“私人訂制”,讓種養殖戶“按需生產”,山莊保底收購。短短三年時間,秀溪山莊已與河橋鎮33戶菜農、2家養豬場、4家養雞場、1家魚塘展開產銷合作,去年,帶動農戶增收1600余萬元,創造就業崗位300多個。
秀溪村的養豬大戶李奇,與秀溪山莊合作前,豬場效益深受“豬周期”的困擾,“行情好的時候,可以賣到20多塊(每斤),差的時候只有6塊錢,與倪合作之后,每年都有穩固的盈利。”李奇說。今年,山莊已與李奇簽訂了1500頭的收豬協議。
“唐昌余味”熱賣的背后是倪俊剛團隊的經營有方、統籌有力,節假日,秀溪山莊經常一房難求,倪俊剛就把“無處安身”的游客分流到山莊周邊的民宿或農家樂。目前,秀溪村已有5家農家樂成了秀溪山莊的“分號”。家住山莊對面的項仲南,自打成了山莊的員工,一人拿了“三份工資”:除了山莊的薪酬,自家的農家樂也‘榮升’為山莊‘分號’,自家的農產品,老項還可以賣給山莊。
因為手握優質客戶,優質農產品在倪俊剛這里總是不愁賣。每每遇見鎮里有農產品賣難,倪俊剛總是出手相助。前兩天,中鑫村的黃桃種植戶姜水洪通過河橋鎮“紅漫柳溪”黨建聯盟群和“鄉賢群”求助:“今年黃桃大豐收,希望幫忙打開銷量。”倪俊剛得知信息馬上對接,見黃桃品質不錯,當場拍板,山莊包銷5000斤。“我們可以組織游客來采摘,銷不了的,可以制成黃桃罐頭、桃干兒等,銷路沒問題的。”一番話讓老姜吃了“定心丸”。
前不久,倪俊剛去島石,發現那里的腌黃瓜挺好吃,就專門去了一趟陽光村。“我們的想法是讓陽光村負責腌制,拿到藻溪鎮罐裝,我們來銷售。今年收購20萬斤,先試試水!”
看來,“唐昌余味”的共富圈,已“圈”到了河橋之外。
企業聯動 共富有“心”
高虹鎮的“共富圈”,把企業和各村的發展綁在了一起。
2019年,全省農村綜合改革集成示范項目落地龍門秘境景區所在的石門、龍上、大山三個村。為更好推進景區建設,高虹鎮本著支部建在項目上的理念,在龍門秘境成立了由鎮黨委+3個村黨組織+市區兩級駐鎮部門及其聯合黨支部組成的“虹心·秘境”黨建聯盟,組建“五彩”管家,協同推進黨建引領、產業振興、生態建設、鄉村文明、基層治理等工作,為村落景區建設的高效推進以及一系列改革項目的落地,發揮了重要作用。
項目建設完成后,依托聯盟各方的持續發力,龍門秘境鄉村運營師婁敏把景區運營與三個村的農家樂民宿經營、農產品銷售以及當地村民的就業增收緊密“關聯”。通過品牌導入和服務標準重構,使當地餐飲、農家樂民宿、優質農產品經由景區運營在線上線下“雙線”外賣,極大地帶動了當地百姓的就業增收。在龍門秘境的召喚下,石門村的盛素蓮辭掉了城區的工作,上山為婁敏打工;孫鳳英重拾舊時技藝,成了石門老街拿工資、掙外快的“油墩馃阿姨”;連浙大的退休教授也被秘境所吸引,上山“結廬”研制黃精芝麻丸……“秘境”開張三年多來,累計引進社會資本1.7億元,2021年實現經營收入3960萬元,帶動村民就業近1000人,帶動入盟的3個村提前完成“8050”目標,“城鄉合伙人”模式在央視《焦點訪談》和“新聞聯播”中報道,獲得了省市各級領導批示點贊。
2022年,“虹心”再出發。以16家鎮屬“一核兩新”非公企業黨組織為紐帶,覆蓋“秘境”之外的集鎮6個行政村黨組織,聯合13個市區鎮三級部門、高校等單位黨組織成立“虹心·光電”黨建聯盟(簡稱光電聯盟),由“秘境”到“光電”,一路“虹心”,貫通了高虹一二三產,貫通了全線農文旅,實現了黨建聯盟轄域、村域、領域全覆蓋。
光電聯盟以打造“政企”服務賦能圈、“村企”共富發展圈、“企企”合作朋友圈、“銀企”對接互聯圈為核心使命。通過成立助企專班,籌創產業共富基金,打造“虹心嚴選”聯合品牌和共享展廳,定期召開村企聯席會議,為外來務工人員提供找組織、找工作、找住房、找學校、找醫院、找救助等“八個找”暖心套餐,與秘境聯盟聯辦活動,打造聯盟與聯盟的互通互聯圈……全方位開展助企紓困服務,為職工解決“急難愁盼”問題,有力助推村集體發展和全域旅游發展。今年以來,光電聯盟已累計開展助企服務80余項次,解決企業員工子女入學問題27個,為轄區內15家企業獲得8500余萬元金融支持,給各村在讀兒童捐贈智能護眼臺燈100余臺。
全域發動 共富有“源”
為了“共富事業”大家都很拼!但畢竟眼下正是酷暑時節,“好漢不掙六月錢”。尤其是對于太湖源的筍農來說,眼下恰是農閑時分。但這段時間,太湖源鎮的竹筍“土專家”、農創客黨支部書記林漢良卻一刻都不得閑,整日開著他的流動“土壤醫院”,穿梭于各片竹園,免費給退化竹林做測土配方。自流動“土壤醫院”開業以來,請林漢良給竹林“問診把脈”的竹農已經有2000多戶,他的工作得到了黨員群眾的認可,最近被評為杭州市新時代好黨員。
今年的這個夏天,林漢良更忙了,因為太湖源鎮的九個大“竹園”集結連片成了一個國家級的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這無疑給竹鄉太湖源添了一道國字號“金光環”。竹農們預期,今冬明春,太湖源的雷筍必定大賣,所以都爭相請老林給自家的竹園做個“體檢”。
此“園”源于彼“源”。
自1998年太湖源景區首開生態旅游先河,穿行于太湖源鎮東部的205省道就成了臨安的富美樣板路,省道沿線的白沙、指南等臨目區塊每年為臨安帶來超過200萬人次的游客。
能否將205省道上的游客引流至該鎮中部地區,帶動太湖源全域振興?2020年,太湖源鎮黨委政府謀定而動,在205省道的左側竹海劃了一個大大的圓,沿“圓”打造“一心一線四片九園”,帶動“九園”周邊11個村聯動發展。
為創建這個大手筆的現代農業園,太湖源鎮將黨建聯盟建在項目上,成立了“源頭共富”黨建聯盟。在聯盟引領帶動和統籌布局下,青云村建起了鮮筍產地倉,村集體房租所得近80萬元;高云村成功引入地上集團,投資3.3個億,建設“竹主題”高端酒店;射干村二所廢棄小學被改造成了電商直播孵化中心和廠房,帶動射干村50多位村民就業,村集體年增收40萬元;聯盟成員單位浙江農林大學林生學院黨委負責建設“九園”之一“印象農林”項目,打造博士、碩士實踐基地,為太湖源雷筍數字化產銷注入了“5朵云”技術支持(云中心、云基地、云銷售、云溯源、云培訓)……
黨建聯盟還主導策劃了一系列活動:白沙鰲魚節、指南稻田藝術節、青云老街開街、印象楊橋開街……去年,疫情下的紅葉指南,游客量仍超過40萬人次,村民年收入超過2000萬元。“九園”所在的11個村,戶年均收入達到4.1萬元,同比增加12%,村集體經濟收入增長38.7%。
6月28日,太湖源舉辦全域黨建聯盟實體化運作推進會,出臺“共富7條”舉措,發放了“共富旅游體驗券”,邀請百名嘉興旅游體驗官“共游太湖源,同走源頭路”。太湖源相關負責人回憶,“體驗官們不僅把金岫藍莓基地的藍莓全部采光,還把農戶的雞鴨蛋也都‘哄搶’一空。”全域黨建聯盟多措并舉,全域發力,為太湖源旅游復蘇、產業發展注入了強勁的“聯盟動能”。近一個月來,太湖源鎮共計接待游客26萬余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3100余萬元,民宿和農家樂再現一房難求、一床難求盛景。
農旅傳動 共富有“田”
富字以“田”托底,共富需要良田。
在《耕織圖》故里於潛鎮,從“牛耕”到“機耕”,到“云耕”“共耕”,共富“田”的故事流傳千年。眼下,臨安正以高后線為主軸,沿於潛—天目山—太湖源打造共同富裕示范帶。從光明村最早開展“退竹還耕”,打造光明農場,光明大米聲名遠播,到“天目山下一畝田”在紹魯村認養,再到阿里商學院創業團隊入駐潛東村,打響“共享稻田”“共享廚房”“共享鄉宿”……高后線沿途的“現代耕織”已帶動農戶增收逾千萬元,集體經濟增收300余萬元。向人們傳遞了一個古訓:惜糧有飯吃。
眼下,於潛“星創”黨建聯盟正引領推動高后線沿線各村、企協同打造共同富裕示范帶。沿示范帶布局建設數字農業展示中心、農創客服務中心、農事服務中心,促進數字技術與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經營體系深度融合,使現代數字技術和宋韻耕織文化有機結合,讓更多人領略耕織文化前世今生和“共富”未來。
在天目山的另一側,“天目糧倉”則帶有一些“水彩”的畫風。在天目山鎮“天目糧倉”黨建聯盟的主導驅動下,天目山鎮與浙江農林大學現代農學院開展校地合作。一群博士、碩士將在“天目糧倉”培育研發新品玉米、大豆、水稻,開發稻魚共養、稻鱉共養等生態立體種養模式,建設莊稼醫院,輸出現代植保技術。以彩色水稻、五彩油菜打造美麗田園,推動產學研、農文旅融合發展……讓“大樹華蓋”的天目山有一個豐衣足食、靚麗多彩的客廳。
鄉賢匯動 共富有“崗”
富裕生活,需要穩定的收入;穩定的收入,需要勞動來創造。為積極發揮民營企業的共富作用,解決農村勞動力就業問題,臨安將“天目共富崗”作為推進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徑之一。臨安區委統戰部“天目共富”黨建聯盟,組織65家企業與13個鎮黨建聯盟結盟,與13個經濟相對薄弱村結對,以發展產業、資金支持、項目合作等形式進行精準幫扶,并面向結對村推出“共富崗”。通過明確責任共推“天目共富崗”、培訓提升“技能共富崗”、拓展農村產業增加“產業共富崗”、調查排摸提供“動態共富崗”、民企派送“愛心共富崗”、線上線下開發“雙線共富崗”、企村結對打造“示范共富崗”、加強權益保障“穩固共富崗”等8條措施,為農村百姓廣拓就業渠道,首批推出共富崗位600個,落地共富項目128個。
眼下,臨安區有關部門正積極開展農村勞動力就業專項技能培訓,推動線上、線下招聘,統籌規劃農村產業發展,鼓勵支持民營企業參與農村產業發展項目建設,推動農村留守人員、殘疾人等閑余勞動力在家就業……多措并舉,眾手拾柴,盡最大可能盤活各部門資源,增加農村地區產業崗位需求,促進勞動就業。
昌化鎮是“天目共富崗”落地惠民的積極響應者。今年,昌化鎮“e起牛”黨建聯盟基于全域發展、精細管理運行的現實需要,成立了5個子聯盟,進一步擴大聯盟的輻射面和共富帶動力。以白牛村為核心,成立電商子聯盟;以后營村為核心,成立民宿子聯盟;鎮總工會、農辦、經發辦等部門還各自牽頭成立了工匠子聯盟、新農人子聯盟、文創子聯盟,打造統分結合的共富“共同體”。
子聯盟各自發力,攥指合力:“電商子聯盟”牽頭實施“百名網紅培育計劃”,已培育“草根網紅”20余名、農村主播60余名,創造直播經濟8000萬元。還成功招引青年創業人才投資近千萬元豐富白牛老街業態布局,“牛博館、小酒館、牛肉館”三館開業,“包子鋪、料理鋪、茶飲鋪”三鋪聯動,直接和間接創造了300多個就業崗位。“民宿子聯盟”積極借力未來鄉村建設,培育發展“后營系”民宿集群,已打造民宿51家,創造就業崗位120多個,帶動增收1500余萬元。
窗口帶動 共富有“坊”
作別昌化往東南進發,潛川鎮的“共富工坊”也許會是未來潛川共富的新引擎。
作為該鎮“富麗南川”黨建聯盟實體化運作的重要舉措和落地抓手,今年,潛川鎮黨委政府在轄域樞紐地塊的牧亭村建設了“共富工坊”,引進運營商實行市場化運營,吸引農創客和優質農產品入駐。有關負責人介紹,“共富工坊”既是產品展示展銷的窗口,新產品研發、直播帶貨的創業平臺,是八方游客停車歇腳的旅游集散驛站,也是企業和農場合作洽談的商務空間,鄉賢、本地群眾茶余敘話的鄉村客廳。
據介紹,“共富工坊”融合農創和文創兩大板塊,通過設立“共富崗”,舉辦“共富班”,做優“共富銷”,做活“共富旅”,提升黨建聯盟實體化運作的“經濟效益”,實現運營商、企業、村集體、農戶利益共享。目前,“共富工坊”已舉辦8次共富技能培訓,設立23個“共富崗”,招引落地2個鄉村旅游項目。
下一步,“共富工坊”將進一步謀劃引進優質團隊,把潛川非遺、手工藝、戲曲、書畫等文化元素引入共富工坊經營,推進文創產品研發、鎮域品牌和IP設計,并集成打造嬰幼兒成長驛站、未成年人保護站、老年人照料中心、殘疾人之家和石榴紅驛站等,為“一老一小一青年”、特殊群體等做好關心關愛和照料服務,以“共富工坊”這個樞紐和共享窗口,努力實現優質服務集成供給、開放共享。
閉環轉動 共富有“數”
“獲得感”“幸福感”需要“安全感”的有力支撐,需要有高效智能的管理和服務。
在臨安東大門青山湖街道,境內遍布的百余個鷹眼探頭、數百名網格員、微網格員,由“青和翼”黨建聯盟一網統管,135.6平方公里轄區盡收“眼”底。老青山人、臨安人、新臨安人在這里安居樂業。
哪里的綠植枯了、哪里的窨井蓋破了、哪有亂停車、哪有居民在路邊亂曬衣服妨礙市容……所有的“情報”都被歸集到“青和翼”全域智治指揮中心,通過治理端的“派單”“處置”“督辦”“評價”“考核”和群眾端的“報料(評論)積分”“積分兌禮”等線上線下協同共創共建機制,使基層治理和服務在治理端和群眾端形成正向互動,構筑起一個由治理,到群治,到自治的健康良性閉環。“青和翼”上線16個月以來,下載量3.2萬余人次,累計沉淀報料10.6萬條,評論逾3萬條。
今年以來,臨安在現代社區建設中,突出“黨建領和”,強化黨建聯盟引領、數字賦能基層治理,實現常態化疫情防控、黨建統領網格智治、分類定級組團包聯、除險保安等工作無縫銜接,目前全區90%以上咨詢投訴事項在鎮街村社妥善解決。
在青山湖上游錦溪,錦南街道創新打造數治社區“e智慧”黨建聯盟,線上建立錦溪社區“e治理”、蘭錦社區“智治理”、卦畈社區“慧治理”多跨應用場景,線下集結小區、業委會、物業公司、共建單位等組織力量,打破了黨群服務物理時空的限制,實現“線上+線下”雙線互聯治理模式。經過一年多的打磨與升級,線上平臺實現居民注冊率71%,累計處理各類事項、居民訴求問題500余個,居民滿意度從70%上升到99.8%,服務響應時間從24小時下降到3小時,黨建引領下的基層治理和服務通達至小區的神經末梢。
“e智慧”黨建聯盟首創“云簽章”小場景,以民生關鍵小事為切口,精準破解蓋章難、流程雜、跑多次等難題,居民可在線申請居住證明、異地公民選民資格證明等10項需要社區公章的辦理事項,以及7項部門聯辦事項,有效解決了跨區域跑章、跨部門蓋章的難題。錦溪“e治理”使社工工作更減負、服務居民途徑更通暢、基層治理成效更凸顯,初步構建起了多元主體共同協作參與社區治理“數智”格局。
省第十五次黨代會吹響了“兩個先行”的出征號角,“天目紅盟”正向縱深發展求實效,努力在片區化組團、項目化落地、實體化運作上,扎得深、做得實、行得遠,以基層黨建“一地創新”,努力貢獻“全省共享”臨安解決方案,在組織工作助跑共富、在“兩個先行”時代征程中奮力展現臨安擔當。(記者管光前 葉佳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