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報不到200字,相當簡略,相信后續,有關方面還會有更進一步的回應。
一所高等院校引進博士人才以充實教師科研隊伍,本屬正常。而邵陽學院的這次引進,之所以引發廣泛關注,是其中的很多情節都超出了公眾的一般想象:所謂“引進”,有如“飛去來”玩具,23名被“引進”的博士中絕大多數都是學校集體組織到國外攻讀博士的本校教師;“批量引進”的背后是“批量讀博”“批量速成”,國內博士學制一般需要4年,而邵陽學院的這批博士學制只有兩年、且絕大部分時間是線上授課;這23位博士讀博的學校叫亞當森大學,亞洲排名沒資格躋身前650名榜單,即便是在菲律賓國內排名也在20名開外,更于去年11月被我國教育部留學服務中心列入“學歷學位認證加強認證審查”名單,其博士培養的質量顯然無法令人信服。
邵陽學院一名二級學院院長坦言,送教師出國讀博再引進,“確實有利于提高教師隊伍中博士學歷的比例,對以后升級為大學、申請碩士點都有幫助”。但這樣的辯解顯然上不了臺面,“注水”式的升級是自欺欺人。“批量博士引進”也再次引發人們對海外野雞大學的關注,這些大學的經營之道就是批發文憑,甚至到了一手交錢、一手交文憑的地步。近期最熱的有關野雞大學的新聞,是擔任某名牌大學商學院院長的某著名教授突然從云端跌落塵埃——她的本科學歷是真的,碩士學歷是真的,博士后學歷也是真的,只可惜博士學歷不是真的,其攻讀博士的那所“愛爾蘭歐洲大學”只是一所販賣文憑的“公司”,早在2005年就已被愛爾蘭教育部認為影響到了愛爾蘭教育的聲譽,對其文憑不予承認。
之所以將這兩件事相提并論,不僅僅是因為都涉及學歷疑云,更因為它們都發生在國內高等院校。知名評論員胡錫進就對此評論說:“教育機構里所有從業者的文憑都應該貨真價實,因為教育機構就是締造文憑學歷的,必須同時塑造正確的人生觀充實那些文憑”“一旦大學里有的教授揣著假文憑,大學作為理想主義的圣地何以自存?奉獻國家與人民的知識分子精神又何以堅守、傳播?一個社會、一所大學、一個教師和一個學生都應該保留一份理想主義,假文憑去禍害別的地方吧,請離學校遠一點。”當然,假文憑在任何地方都不應當存在,學校尤其如此。
對于“批量博士引進”事件,還可以有更深層次的思考,從高校評價體系上找原因,從高校建設片面追求博士比例上找原因。如果不在高校辦學指揮棒上做出改革與改變,那么“批量博士引進”的怪事就不會是最后一例。(評論員翟春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