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為蓋,地為廬。
一頂草帽,一張墊子,一支筆和一個本子是考古人的標配。
已入三伏,但無論是伴隨機器轟鳴的基建工地,還是四處蟬鳴不斷的野外遺跡,常常有杭州考古人的身影——他們冒著高溫,常年在戶外工作,細心發掘。
今年初,杭州面向全國發布了“招賢納士”的考古征集令——招聘從事考古發掘與研究工作者,一時間,全國各地慕名而來的“高尖人才”簡歷像雪花一樣紛飛而來,經過田野考古“沙場點兵”,10人最終入圍。如今,這批年輕的考古工作者正奮戰在田野中,他們用手鏟在泥土中挖掘,與時間賽跑,他們的“戰高溫”有著別樣的故事。
畢業于浙江大學考古與文博系的張恒源,就是通過田野考試招募進來的新生力量之一。入職后的他,就被安排在田野從事考古發掘工地,目前,位于臨安的天目窯遺址是他的“主戰場”,在發掘的同時,也在進行該項目的整理和研究工作。
“清土、刮面、拍照、繪圖……這些工作都需要在戶外完成。”張恒源說。
每一步都需要考古人細心地處理,既要不遺漏一絲細節小心提取文物,又要把握好時間,在妥善開展保護工作的同時,仔細地將剛揭露的遺跡、遺物做好記錄,保留下它們最原始的信息。
在戶外,簡單的遮陽棚可是考古工地的“香餑餑”。張恒源說,每天到工地的第一件事,就是和伙伴們一同撐起遮陽傘和遮陽棚,放好簡易桌椅,這便是一個可以遮擋陽光的測繪點,也為一天的現場繪制遺跡圖工作做好了準備。
除了遮陽傘和遮陽棚,發掘現場更多的是那一張張臨時撐起的遮陽網,雖然材料只有幾根竹竿和黑網布,但總是能在大家的巧妙配合下撐出一整片陰涼。四四方方的探方,加上幾片遮陽網,便是夏天考古工地最具特色的存在。
常年野外工作,面對夏季烈日曝曬是常態,考古人往往“全副武裝”——遮陽帽、長衫、冰袖、防曬霜等都是必要的基礎裝備,有時候還會出現便攜小電扇等“高科技”。
防曬補水是關鍵。隨著溫度的升高,張恒源和同事們隨身攜帶的水杯也發生了變化,從最初的小保溫杯變成了最大號、桶裝型的涼水壺。
“工作間歇咕嘟咕嘟一大口,是一種幸福和滿足。”張恒源說?,F在的工地是從研二開始實習的地方,畢業考入所里后,也被安排到了這里,繼續進行天目窯遺址群的發掘工作,天氣雖熱,但每次能在探方里發現新的遺跡和遺物,就非常開心,而且很有成就感,這也讓自己或多或少忽略了工作環境的艱苦。
張恒源說,高溫發掘確實有點難受,有的發掘工地將“上工”時間提前到清晨5點,即便如此,中暑的情況最近也多了一些,所以大家也會臨時調整上下工的時間或者轉室內整理。
近年來,杭州認真貫徹落實“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針,全面推行“先考古、后出讓”制度,有步驟、分階段在全市范圍內全面開展考古勘探前置工作。
“為配合、服務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考古所發掘任務艱巨且迫切,田野工作不分寒暑,也難有周末。”杭州市考古所相關負責人說,除去雨天轉做室內整理外,其他時間都需要在室外進行清理發掘。加之考古項目分布杭州各城區,且大部分在偏遠的郊區,以至于考古作業人員大多常駐在各區考古工作站或發掘現場,所以野外便成了大家工作的“主戰場”。
“草帽長衣”只為遺址能夠優雅再現。
志在田野的考古人,正用行動持續助力推進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展現浙江擔當、杭州責任,為杭州的城市發展脈絡、文物保護事業的發展描繪上了屬于自己的一抹色彩。(記者 熊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