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良好的生態環境打底,用綠色循環賦能鄉村振興,進一步穩步推動農業強農村,走出一條農民富的道路,這樣的農村生態共富故事如今正在杭州各地上演。
生態打底 激活農業發展細胞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拓寬“兩山”轉化路徑,一直是生態稟賦優越的建德市思考的問題。
建德地處杭州西部、錢塘江上游,整個地勢分布為“八山一水一分田”,在全國率先啟動有機食品生產與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示范村建設,創新經營主體帶動村民從事有機食品產供銷模式。
要發展農業激活農業經濟細胞,生態是關鍵。“生態立市、有機富民”,多年來,建德市出臺了一系列規劃、政策和辦法,推動農業產業項目向有機生產經營主體傾斜,有機生產基地建設、農業面源污染控制、生物多樣性保護等生態效益顯著。
在此基礎上,實現“傳統種植為主”向“多元融合互動”轉型。建德把農業種植、農業觀光和農業體驗相結合,一二三產融合發展,通過資源共享、互聯互助的模式,讓收益惠及農民,真正實現農創助力片區組團發展的目標。
位于富陽城區西北側的陽陂湖,生態環境進行修復后,實現了區域生態修復治理,打造成了生態自然、別有風味的城市農耕文化濕地,成為生態綠肺。同時,通過恢復陽陂湖主湖面,增加調蓄水域面積,補償區域發展階段造成的水面積損失,滿足了城市內河防洪排澇的需要。如今這里吸引了眾多市民游客前來游覽,實現了經濟和生態效益雙豐收。
近年來,富陽區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區域生態環境有效提升。截至2021年12月底,富陽區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已完成總工程量的84.8%。其中陽陂湖生態濕地成為生態修復治理的新樣板、都市農業發展的新引擎、城市品質提升的新高地。
減污降碳 探索新農村生態共富
蕭山區是一個傳統工業強區,經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位居全省前列。面對實現高水平高質量發展的需要,蕭山新舊動能轉換還需加速、資源要素配置有待優化。低碳發展是鄉村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內源動力,鄉村地區蘊藏著巨大的碳減排潛力,鄉村地區減污降碳工作是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的一個重要突破點,因此,蕭山區試點開展鄉村減污降碳,加快鄉村低碳生產的價值轉換。
走進蕭山的鄉村,一塊塊光伏發電板已不再是難得一見的稀奇物件。蕭山區大力實施鄉村清潔能源建設,推廣光伏發電項目進企入戶,讓企業農民既享受清潔能源的利用,又能通過清潔能源創收。根據測算,農戶安裝光伏發電板,發電量完全能滿足自家用電,而且不到兩年就能回收成本。光伏板的壽命長達25年,農戶發電自用或接入國網,都能產生一筆不小的經濟補貼。
蕭山區率先引入雙碳能源平臺進行管理,為村域低碳發展提供新指導。以梅林村為例,該村從碳排放總量、碳排放強度、能源消費總量和能耗強度四個維度來對比今年與往年低碳發展方面的變化,為尋找原因、研究對策提供科學有力的支撐。目前,蕭山區2500家規上企業、公共機構、其他重點用能企業已接入“雙碳大腦”,20余種用能與產值數據全部錄入雙碳大腦“蕭碳碼”測評體系,實現企業能效水平“一碼”掌控。
如今,蕭山區還建立了亞運場館碳賬戶,與亞組委、電力交易中心完成第一批7座場館協議簽訂,實現亞運場館全部綠電供應,等同減排二氧化碳7.48萬噸。在淳安縣界首鄉金山坪村落,亞運生態公園樣板區采用了新型租售結合模式,同時優化了亞運場館升旗控制、標準時鐘、現場影像采集及回放等體育工藝系統,節約資金1600余萬元,該模式被杭州亞組委引用并推廣至全部亞運場館建設中。(通訊員 陳愛民 記者 史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