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年前,馬東林肯定沒想到,杭州市第一個村黨支部——鴨蘭村支部的誕生,會由他發展崇賢鴨蘭村青年馬國華加入中國共產黨開始。從那時起,這個“只有鴨子才能游進來”的水鄉村莊,成為像馬國華這樣的萬千農民開展革命事業的根據地。
“紅色鴨蘭”薪火相傳95年,如今作為根脈傳承地的臨平,要把紅色資源變成致富資源。
6月25日,“薪火鴨蘭·共富來臨”——紀念中共杭州市第一個村支部成立95周年暨臨平區首屆大運河1927紅旅文化節啟動。以開展紀念活動來講好鴨蘭故事,臨平有了一個新計劃:將這條紅色根脈轉化為強大生產力,以中共鴨蘭村支部舊址為中心,串聯起紅色文化學習教育、特色非遺展示體驗、運河畔水鄉風光游覽的鴨蘭紅色研學之旅,打造具有臨平辨識度的大運河畔紅色文化品牌。
如今的鴨蘭村,已是遠近聞名的革命老區。近年來,臨平為拓展促進鄉村振興的重要功能,通過做強“紅色鴨蘭”薪火品牌、推進“富美鴨蘭”項目建設、提升“活力鴨蘭”幸福指數等舉措,實現了紅色文旅持續健康發展。2021年,以中共鴨蘭村支部舊址為中心的紅色研學之旅接待游客達3萬余人次。
憑借豐富的紅色旅游資源,革命老區走出共富新路子。臨平以屬地崇賢街道為核心,發布了5條各具特色的主題線路,通過紅色研學、非遺文化、農耕體驗等為抓手,拓展紅色旅游富民功能。同時,在前期鴨蘭村支部舊址提升改造的基礎上,街道將結合未來鄉村建設,進一步提升村莊環境、完善公共設施,完善紅色旅游交通體系,吸引更多客流、物流、資金流帶動當地群眾就業創業。
值得一提的是,圍繞建設“紅色研學第一村”發展目標,崇賢街道與浙江大學、杭州師范大學、浙江傳媒學院、中國計量大學、中國美院、浙江理工大學等高校開展產學研合作。今后,各所大學將利用各自所長,開展紅色文化的研究和教學實踐,并助力崇賢的古琴斫制、手工刺繡等非遺項目和特色農產品的提質、研發、推廣。
眼下,結合“紅色根脈學院”建設、大運河傳統文化傳承、特色文創產品開發、鴨蘭文創空間搭建等,臨平還將加強數字賦能,探索開發鴨蘭“紅搖籃”智慧紅色研學平臺,全面提升紅色文化和紅色旅游的吸引力、影響力,擦亮紅色旅游“金名片”,帶領村民鋪就致富增收之路。(記者 涂玥 白赟 臨平微融圈 莫驍琦 姚萍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