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6月24日凌晨,法國巴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浙江大學胡海嵐教授獲頒“世界杰出女科學家成就獎”。這一獎項被稱為“女性諾貝爾科學獎”,每年只頒給全球5位女性,此前有6位中國科學家獲獎,胡海嵐是今年最年輕的獲獎者,也是該獎項全球最年輕的獲獎人之一。
6月24日新華網報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此前發布的評獎信息中說,胡海嵐“因在神經科學方面的重大發現而獲獎,她的工作促進了新一代抗抑郁藥物的研發”。
1973年,胡海嵐出生于浙江杭州,她的祖籍在浙江東陽;1991年,她從杭州第二中學畢業,以浙江省物理競賽第三名的成績保送至北京大學生物系;北大畢業后,前往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讀博,2002年獲得神經生物學方向博士學位。2015年她加入浙江大學,如今是浙江大學醫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浙江大學腦科學與腦醫學學院院長,浙江大學神經科學中心執行主任。
“世界需要科學,科學需要女性”。愛微笑的胡海嵐,研究的是痛苦的抑郁癥。2018年,她與團隊在國際頂尖期刊《自然》上同期刊發兩篇長文,揭示了快速抗抑郁分子的作用機制,為抗抑郁藥物提供多個嶄新的分子靶點,從而促進新一代抗抑郁藥物的研發,有科學家評價這項研究“突破世界性難題”。
抑郁癥是一個千年難題。古希臘時期的亞里士多德,將偉大的能力與抑郁聯系起來,率先提出有關“憂郁天才”的概念,認為“哲學、政治、詩歌和藝術領域的杰出人士,很多人顯然都是抑郁者”。當今我國青少年抑郁成為了全社會的問題,需要全社會支持尋找整體解決方案。根據《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展報告(2019—2020)》,2020年青少年抑郁檢出率為24.6%,其中輕度抑郁17.2%,重度抑郁為7.4%。抑郁癥的預防需要社會化,治療有賴科學家——醫學和藥學的科學家們,重任在肩,責無旁貸。
要為患者擺脫痛苦,科研者自己則要經歷種種苦痛——因為實驗失敗是常態。在科研領域,“百折不撓”是一種可貴的品質;所以,韌性的堅持尤為重要——誠如胡海嵐所說的,“韌性的鍛煉,也是科學家的基本功”。人生是一場馬拉松,科研當然也是一場馬拉松,往往很長時間都要忍受無人鼓掌喝彩的“長征”,急不來的。一個例證是,2010年,已是85歲高齡的劍橋大學羅伯特·愛德華茲教授,終于榮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愛德華茲是“試管嬰兒之父”、《人類生殖》雜志創辦人;在他獲得成功之前,曾經長達14年沒有任何成果。
有道是,“寧聽智者哭泣,不聽愚者歌唱”,“低級的欲望放縱即可獲得,高級的欲望只有克制才能達成”——微笑著向抑郁進軍的智者胡海嵐,帶給我們的啟示與啟思,很多很多!2022年浙江省高考語文作文題,恰是有關青年人才的養成、創新與發展,不知道有沒有學子寫到胡海嵐,尤其是她杭二中的學弟學妹們。此間,又恰逢高考成績揭曉,其中海南高考總分為900分,有3名考生經過復雜的換算,分數達到900分(相當于總分750分的700分),其中一少年曾獲數學、生物聯賽雙料一等獎,清華北大都已聯系想錄取——期待優秀的青少年才俊當中能夠涌現出胡海嵐第二、第三……(記者徐迅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