寸土寸金關乎國計,一壟一畝承載民生。“耕地是我國最為寶貴的資源。”要像保護大熊貓一樣保護耕地。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明確要求,要毫不動搖地堅持最嚴格的節約用地制度,并將節約集約用地上升到推進資源利用方式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推動城鎮化健康發展、建設生態文明美麗中國的戰略高度。
今年的6月25日是第32個全國土地日,主題為“節約集約用地 嚴守耕地紅線”。站在“十四五”的新征程上,余杭區緊扣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深入推進耕地保護“田長制”“耕地智保”應用場景,持續抓好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與生態修復各項工程,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同時堅持節約集約理念,通過挖掘存量空間,不斷盤活低效用地,撬動全區經濟高質量發展。
“人防”+“技防”
“田長制”確保耕地保護責任全覆蓋
民以食為天,糧以土為本。耕地是糧食生產的重要基礎,保護基本農田是保護耕地之重,也是確保百姓吃飯問題的核心。近年來,余杭區大力推進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在全區范圍內實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田長制”,將耕地和基本農田保護任務落實到責任人、責任地塊和責任網格,充分發揮“田長”在嚴守耕地紅線、嚴控新增違法用地中的積極作用。
走進余杭區余杭街道永安村,一株株翠嫩的水稻秧苗排列整齊,灌滿水的稻田在陽光的照射下波光粼粼,勾勒出一幅美麗的夏種田園畫。這里是余杭區踐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田長制”的優秀村莊,建成的市級高標準基本農田示范區,成為了一道綠色屏障,也為全國推廣“田長制”農田保護模式提供了借鑒。
“以前村民們沒有永久基本農田的概念,在農田里挖水塘養魚、種苗木,以及建造輔助房、圍墻這些情況經常出現。”余杭區永安村黨支部書記張水寶是永安村的村級“田長”。他說,實施“田長制”以來,通過每個“網格長”進行每周巡查,每個組長每天巡查,對于違法用地苗頭能夠及時發現并制止。
獎懲分明方能確保行之有效。市規劃資源局余杭分局自然資源保護科相關負責人介紹,“田長制”將“田長”的工作表現與工作績效考核、耕地保護補償資金分配等掛鉤,由于“田長”責任落實不到位、導致破壞基本農田行為發生的,視情況扣減相應比例的補償資金直至全部扣減,有效提升了“田長”的工作積極性。
如今,在余杭區,每片永久基本農田保護區都有一塊標志牌,上面清楚標識著農田保護面積、責任單位、責任村組、“田長”姓名、舉報電話、永久基本農田分布示意圖等內容。通過實施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田長制”,余杭區新增違法第一時間發現率大幅度提升,新增違法用地及查及究率明顯提高。
保護耕地,除了有“田長”進行實地巡查外,智慧化技術同樣發揮助力。今年以來,余杭區積極推進“耕地智保”應用場景建設,重點圍繞余杭街道、良渚街道、倉前街道、徑山鎮、瓶窯鎮五個耕地分布密集的街道排查探頭未覆蓋區域,特別是人類活動頻繁、違法違規高風險、正在開展耕地功能恢復工作等區域進行監控點位的加密,實現重點區域,重點監控,最終確定250個點位進行布設。
在“耕地智保” 應用場景后臺,任何疑似侵占耕地的違法違規行為,都逃脫不了布設在耕地的監控探頭的探測。通過田長“人防”+探頭“技防”,余杭區實現對耕地的全面監管,確保耕地“非農化”問題發現在初始,解決在萌芽。
“良田”變“糧田”
“千畝方” 描繪鄉村振興新圖景
受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城鄉居民點、交通道路、河道河網、山地分割等人為和自然因素等影響,余杭區面臨耕地布局散亂,耕地碎片化的問題。如何讓有限的耕地資源發揮出更大的效用?通過開展集中連片整治,提高耕地質量和產能成為了最優選項。
眼下,在余杭區徑山鎮漕橋村和前溪村,水稻夏種插秧工作已全部完成,集中連片的高標準農田呈現出一幅阡陌縱橫的美麗畫卷。這正是余杭區實施“千畝方”永久基本農田集中連片整治的成果。
今年以來,余杭區以國土空間規劃確定的永久基本農田保護區為基礎,結合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與生態修復、耕地“非農化”整治、旱地改水田以及美麗田園建設等工作,開展“千畝方”永久基本農田集中連片整治。截至目前,已實施完成徑山鎮漕橋村和前溪村、瓶窯鎮窯北村等兩個“千畝方” 永久基本農田集中連片整治項目,實施規模達2700余畝。
“經過永久基本農田連片整治,這里原來的苗木地徹底改頭換面,集中連片的耕地還有利于我們發展機械化、現代化農業生產,人工成本減少了很多。” 余杭區徑山鎮漕橋村農田承包人楊全蹤開心地算了一筆賬:“5月底種下秧苗,等到11月底就能收割,除去人工成本,預計每畝能有2、300元的收益,跟以前相比真是大大提升。”
除了已實施完成的項目外,余杭區今年還啟動了黃湖鎮青山村、仁和街道永泰村、余杭街道洪桐村等五個“百畝方”“千畝方”項目,預計實施規模達16000余畝。項目主要內容包括耕地“非農化”整治,修復或新建農田水利設施、機耕生產道路,實施旱地改水田,建設生態渠、生態坎、生態田園等,在保護耕地的同時,實現農民收入增長,農村環境提升,以高標準農田建設描繪鄉村振興新圖景。
保護耕地關乎國計民生,與每個人的發展息息相關。正值夏播好時節,在余杭區瓶窯鎮窯北村田間,人們從城市的樓宇街道穿梭而來,在廣闊無垠的田間體驗傳統農耕樂趣。這片肥沃的農田原為林地,通過科學謀劃、綜合施策,開展退林還耕耕地功能恢復工作,如今真正做到了“農地農用”“糧地糧用”。余杭區通過組織市民在此開展農耕插秧比賽,營造全社會保護耕地、節約集約用地、保護生態環境的良好氛圍。
“寸土”生“寸金”
“盤存量”拓寬城鄉發展新空間
節約集約用地,不僅著眼于控制土地增量,還需深入挖掘存量土地效益,通過盤活低效用地,提高土地綜合利用率。當前余杭區正在打造的仁和凈水廠,采用“全地埋式+上蓋物業”3.0版開發模式,將原來的玻璃廠低效用地,更新為以緊湊高效、多樣豐富、整體有序和生態可持續為目標的高質量用地,土地利用效率大大提高。
“常規地上污水處理項目由于噪聲、異味、占地面積大,面臨選址難、土地利用效率不高等問題。” 市規劃資源局余杭分局相關負責人介紹,仁和凈水廠項目選址在工業園內,總建筑面積37.32萬平方米,采用全地埋式技術,污水處理全程地下進行,有效規避對周邊環境的影響,可使周邊300米影響范圍內約1300畝土地功能得到釋放,總計近1500畝土地將得到高效利用,實現從“鄰避”到“鄰利”。
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仁和凈水廠建設遵循 “水循環工程、綠色科普展示以及生態高科技產業孵化”的綜合理念,在方案設計上注重綠軸、綠丘、綠谷等空間營造,同時打造“海綿園區”,整個園區通過“滲、滯、凈、用、排”綜合措施進行雨水收集,并充分利用地下廠區設施進行凈化,最大限度實現雨水在園區的積存、滲透、凈化和回收利用。
該項目將于2024年正式完工。建成后的仁和凈水廠,在原來的工業用地蓋上部分,將創新建設產業孵化器及眾創空間,排水設施用地集中為全地埋式地下箱體內,確保土地利用價值實現地上、地下綜合利用,將達成以建筑功能使用需求為主體的綜合性用地管理。
除了工業用地外,村級留用地也成為余杭區挖掘土地價值的重要資源。今年2月,余杭區余杭街道沈家店村一宗38畝的村級留用地項目由余杭街道永安、下陡門等8村經濟合作社聯合競得,這是余杭區按照合作開發模式出讓的村級留用地項目。該項目建設周期為3年,計劃打造計容面積約6萬平方米的綜合體,建成后,9個村每村可獲得1億元資產和300萬元/年現金流收入。
“沈家店村有地,但資金不足,而苕溪以北的8個村普遍缺少土地指標,但村集體有閑置資金。通過合作開發模式,實現了各村社要素協同配置,且一切從村集體的利益出發,穩定性強,風險性也較小。” 市規劃資源局余杭分局相關負責人說。
多村合作開發模式是余杭區盤活村級留用地的創新舉措之一。目前,余杭區村級留用地總面積為2800余畝,余杭區發布村級留用地新政,因地制宜推出了額度換房產、自主開發、合作開發、額度貨幣化回購多元安置模式,各做地主體可結合實際選擇不同模式進行留用地安置,將“寸土”發揮出“寸金”的效益,不斷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助力實現共同富裕。(記者楊飄 丁瑤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