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初期,哪些“硬雷”一定要避?哪些資源可以利用?為此,記者采訪了從大學生創業園起步的創業者,聽聽這些“過來人”的經驗之談。
從大學創業園起步的他們 團隊中半數以上人員都是校友
“8年前只有4個工位,現在這里300多平方米都是我們的辦公區。”在杭州科技職業技術學院的創業園里,耿磊指了指不遠處一排排的小隔間,近20位員工正忙碌著,不斷有學生前來咨詢關于專升本培訓、技能證書考證等問題。
耿磊的這家公司創辦于2014年,主要提供各類職業教育培訓,當時的他還在讀大二。談到創業初衷,他笑著說:“緣于自己想讀專升本。我問了一圈,當時教培市場中還沒有成熟的專升本考試培訓機構。”
于是,很有生意頭腦的他抓住了這個商機,一干就是8年。公司的業務也從職業教育培訓拓展到為大學生提供一站式就業服務,8年來公司每年營收平均增速30%,去年總營收超過1800萬元,員工隊伍也不斷壯大。
“是杭科院的創業園給了我發展的平臺,所以我對學校有著很深的感情。”耿磊向記者介紹,公司大半員工均為杭科院畢業,根據學弟學妹們的業績貢獻值,他每年都會拿出15%股份的利潤進行獎勵。
王康2016年畢業于杭州職業技術學院,之后自己創建公司,如今公司年產值已達2000余萬元。和耿磊一樣,他對母校也有著很深的情結,在他團隊的30位業務骨干中,20人都是杭職院畢業生。“公司現在已步入穩定期,校友之間的這份凝聚力是我們成功的砝碼。”
創業近10年的老學長真誠提醒 合同風險等“硬雷”一定要避開
說起創業初期遇到的困難,幾位“過來人”坦言:有些難關沒法躲,但有些“硬雷”一定要避。
“合同風險”,首當其沖。“剛畢業,法律意識不,談合同時稍不留意,就可能讓公司‘背上大鍋’。”看過身邊太多的教訓后,耿磊總結,雖然創業初期資金并不充裕強,但每年三四千元法務外包的錢不能省。
已創業12年的汪琰斌也很有感觸,他畢業于杭州萬向職業技術學院,讀大學時,就在學校創業園里開展過3年的綠植銷售,當時做合同、談合同都需要到處找人咨詢。他羨慕地說:“現在學校園區升級了,配套了財務、法律等各類專業資源,學弟學妹們要好好利用!”
業務開展得順,一年半載后,不少人往往就想著拓展新業務。但過早開展多元業務,是幾位“過來人”認為又一排得上號的“雷”。“攤子鋪大了,收不回來或者沒法兼顧,都可能直接導致資金鏈斷裂,這樣的事在創業園也常會發生。”他們提醒說。
總結那些失敗的案例,耿磊進行過復盤,他小結了三個關鍵點:市場競爭未進入飽和狀態、在當前市場擁有一定的資源、團隊里有業務素質過硬的負責人,“只有這三要素齊全,才是創業的合適時機”。
大學創業園是不錯的事業起點
多關注當地對大學生創業的扶持政策
盡量選擇從大學創業園區開始創業,也是幾位“過來人”共同的感受。“充分利用學校的資源和便利,能讓公司初期走得更順。”
在采訪中,記者了解到,今年杭科院2022屆畢業生中共有27人先后注冊公司。為了鼓勵和支持這些學生,學校除了開設相關輔導課程,還推出一系列“真金白銀”的措施。“學校對入駐創業園的公司,畢業三年內免房租、水電費等,同時也給予一定的資金獎勵。”杭科院招生就業處處長曲海洲說。
就讀大數據與會計專業的謝天宇就是其中之一,他和三名同學共同創立的文化傳播公司,已免費入駐校內的杭州市大學生創業園(富陽)。“不僅省了創業成本,一棟樓里大家還可以時常分享經驗,好處真不少!”他笑著說。
創業初期,除了可以享受學校的資源,“過來人”還提醒“一定要多關注當地政策”。對于支持大學生創業,杭州及各區縣都出臺了一系列創業扶持政策。汪琰斌就提到,當時他在農業種植領域開始創業嘗試,“因為資金問題,差點就放棄了,還好及時關注到當地政府關于大學生創業的扶持政策,順利拿到貸款,有了第一筆啟動資金。”(記者 王澤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