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影響之下,全國文化、旅游、酒店行業集體承壓,一季度業績慘淡:國內旅游總人次8.30億,同期減少1.94億,下降19.0%。中青旅一季報實現營業收入13.82億元,凈利潤虧損1.12億元。在電影業中,多個“票倉”城市影院關停,全國影院營業率不到一半。
最近,有關部門列出“特困行業”,其中就包含了廣播電視電影和錄音制作業、文化藝術業、體育、娛樂業等。
那么,文旅企業如何“逆勢求生”?“民之所呼,政之所向”,全國多地推出紓困政策。日前浙江匯編了文旅行業助企紓困政策,涵蓋普惠性政策、專項政策、各地政策等,多方面促進文化和旅游行業恢復發展;全省文旅系統開展了“助企紓困服務季”,貫穿于整個二季度。
助企紓困政策“工具箱”里的工具,務必是完備的、有用的,能夠切實減負助力?,F實就是:最后一把干柴可能會壓死駱駝,最后一把青草則可能會拯救駱駝。
文旅企業自身的信心,是關鍵的因子;“信心比黃金還重要”,要提振行業信心,首先要提振和重塑企業家的信心。信心要“聚沙成塔”,而不是“沙上建塔”。信心表面上看起來是“非制度性”因素,實際上則是最重要的“制度性”因素。如果沒有良好的制度和制度環境,如果缺乏優質的政策和政策環境,企業和企業家的信心就成了鏡花水月。
企業家的信心,能夠把“虛”的點成“實”的;而信心的喪失,則像病毒一樣,擴散得極快。過去我國按慣例每季度都會發布“企業家信心指數”,如今已很長時間未發布了。企業家信心指數,本質上就是宏觀經濟景氣指數,以100為臨界值,從100到200,是景氣的遞增;從100到0,是景氣的遞減。遞減的降勢,必然會導致企業的資金指數、投入指數、勞動力指數、市場指數都下跌。文旅領域的企業家們,如何從根本上重建信心,尤其是文化的市場自信,更是一個不可忽視的艱難課題。
進攻是最好的防御,發展是最好的紓困。擴大文旅消費、推動轉型發展,要堅定不移地走市場經濟之路。文旅企業最基礎的需求,就是增加業務量,這條大路就是市場經濟。市場經濟需要最大程度的自由度與靈活性,要賦予經營環境以活力,要賦予經濟社會以彈性。
疫情之下,“等靠要”是不行的;轉型與升級,文旅企業同樣有契機。搭上“數字快車”,加速向數字化、智慧化發展,線上與線下兩結合,是文旅產業脫困向好的必由之路。線上的數字化再現,演藝、旅游、娛樂等傳統文旅產品其實自有優勢。線下做得好的,杭州西溪國家濕地公園是個范例,被評為2021年度浙江省旅游協會特別推薦文旅企業紓困典范。作為全國首個國家濕地公園,充分挖掘蘊含的“梵、隱、閑、俗、野”五大主題元素,在2021年推出探梅節、花朝節、火柿節、聽蘆節、干塘節五大節慶活動,將宋韻文化等主題融入其中,還推出了沉浸式“今夕共西溪”文旅演藝項目,為游客呈現了一場浸潤江南美學的大戲。
冰凍三尺寒,唯有信心與活力促其解凍回暖。(記者徐迅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