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天目山鎮指揮室視頻巡查員發現該鎮一都村山林附近在冒煙,疑似焚燒秸稈,他立即聯系一都村附近的網格員前去核實處置。僅僅過了兩三分鐘時間,網格員就趕到現場,制止了焚燒行為,并撲滅了火源,及時規避了有可能引發的森林火災隱患。
這起消防隱患的及時發現、高效處置,有賴于天目山鎮年初投入使用的指揮室“小腦”。
天目山鎮有關負責人介紹,有了監控探頭的賦能,和后臺工作人員的協同,以及交辦事項的跟蹤督辦、事后評價、定期通報等機制,“人防+技防”實現了“1+1>2”的效能。
為破解基層政府在應對處置各類民生事務和突發事件中效能不高、疲于應對的行政痛點,臨安借力數字化改革,以玲瓏街道、天目山鎮為試點,在鎮街層面打造“小腦+手腳”一網統管基層治理體系,努力開創數據匯集多跨融合、資源力量多跨整合、事件處置多跨聯合的基層治理運行新模式。通過搭建“三重三強”系統構架,不斷提升政府行政效能和處置效率。
“重塑+集成”,建強指揮“小腦”
依托鎮街數字駕駛艙,集成平安天目、防災天目、天目文旅等系統,接入警綜平臺、行政執法監管系統、村社矛盾糾紛化解輔助運用、“平安浙江”“掌上基層”等平臺,融合基層治理四平臺,實現指揮高效、數據互聯、處置互通,突出“一室指揮全域、一屏掌控全局”。將指揮權、督導權、考核權“三權”合一,實施“指揮長崗”“綜合調度崗”“視頻巡查崗”“信息研判崗”“四崗”聯動,實現了突發事件處置1分鐘響應、5分鐘抵達現場、30分鐘初步處置。并對事件接收受理—分析流轉—交辦處置—督辦反饋—辦結評價—績效考核實施閉環管理。
“重組+捆綁”,配強網格團隊
“腦子”活絡,還得靠“手腳”勤快去落實落細。
為給“小腦”配強“手腳”,臨安選優配強基層、專業、社會三支力量,組建鎮街基層治理隊伍。配強網格長、網格指導員、專職網格員、兼職網格員“一長三員”和樓道(棟)長、村民小組長等基層力量,整合派出所、交警、司法、城管、消防、規資、環保等專業力量,協調民兵、志愿消防隊、北斗和狼行應急救援隊等社會力量,組建鎮街基層治理隊伍,下沉到防區、村社、網格等最小作戰單元格進行“兵團作戰”,實現“人在網中走、事在格中辦”。
為讓“格中人”跑動起來,臨安區實施“網格建設提升年”活動,分別從提升工作質量、強化業務培訓、搭建展示平臺、開展行業選樹等方面,提升“格中人”的業務水平和履職能力。平臺還開展處置“星級評定”,評定結果運用到年終考核評價和評先評優。
“重建+細化”,做強清單式管理
通過對事件的分類交辦、分級處置、分期通報等“三張清單”的重新編制,做強清單式管理。激發“小腦”與“手腳”協同發力,使事件辦理全鏈條留痕、全過程可溯、全方位規范。
根據事件的輕重緩急,建立分級報告、分級指揮、分級管理、分級響應制度,一般事件自動派單、復雜事件組團聯辦、緊急事件特報聯動。并建立日、周、月事件跟蹤處置和分層通報清單。每月綜合分析整個鎮街的社會面的苗頭性、隱患性、趨勢性問題,在鎮街領導班子月例會時進行研判通報,為黨委政府科學決策提供依據。
平臺啟用半年來,天目山鎮8支隊伍751人下沉54個網格,參與管理處置社會治安、疫情防控、集鎮秩序、生產安全等事務,共歸集矛盾糾紛、疫情防控等各類實時信息3000余條,聯動處置各類事件6000余起,平均處置時長由以往的10小時下降到22.8分鐘。全鎮信訪數、有效警情數、區長公開電話數均呈負增長。玲瓏街道矛盾糾紛閉環處置率達100%,“民轉刑”案件零發生,全街道91.24%的矛盾糾紛實現在村(社)層面化解。
目前,臨安區“小腦+手腳”一網統管基層治理體系建設,正在臨安各鎮街陸續推廣運行。(記者 管光前 臨安微融圈 方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