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器,是良渚文明的一個重要特征。據統計,良渚玉家族的數量,已經超過了15000件。
很多人好奇,良渚時期玉這么多,玉料用量也很大,但玉礦在哪里,這些玉是在哪里做的,又是怎么流通的?直到2017年,考古工作者在距離良渚古城遺址18公里外的湖州市德清縣雷甸鎮楊墩村,找到了答案。
在楊墩村發現的中初鳴遺址,是迄今為止長江下游地區發現的良渚文化時期規模最大的制玉作坊遺址群,目前已出土了3000多件玉器和陶器等良渚時期的文物,是良渚文化田野考古的新內容,填補了良渚文明在玉器制作發現上的空白,是良渚文明特殊價值的體現。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初鳴遺址現場負責人朱葉菲告訴記者,上世紀90年代,雷甸當地開挖魚塘出土了大量玉料,并不時有盜掘現象,引起了文物部門的高度關注,推斷這一區域可能存在面積較大的制玉作坊遺址。
2017年9月,經國家文物局批準,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中初鳴遺址的部分地區進行了試掘,發現大量玉料。2017年10月至今,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德清縣博物館繼續進行了大面積系統調查和勘探,發現和確認良渚文化時期的人工營建土臺24處,總面積達100萬平方米,明確了該區域存在一處良渚文化時期的大規模制玉作坊遺址群。
根據出土陶片分析,遺址的年代比較集中,為良渚文化晚期,碳十四測年距今4800年至4500年。同時,考古人員對中初鳴遺址中的木魚橋、保安橋、王家里遺址先后進行了發掘,均發現人工營建土臺,出土大量廢棄玉料、玉器半成品以及作為工具的礪石、磨石、鉆具和刻劃工具等。據觀察,出土的玉料品種單一,品質較低,玉產品也相對單一。“這表明,中初鳴遺址是良渚文化時期專門生產蛇紋石玉為主的玉錐形器、玉管的制玉作坊。”朱葉菲說。
據悉,中初鳴遺址考古項目曾獲得“2018年度浙江重要考古發現”,并入圍“2018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終評會。專家認為,中初鳴制玉作坊遺址群是良渚古城遺址申遺成功后,良渚文化重要的學術增長點,豐富了良渚古城外圍考古的內容,與良渚古城遺址共同見證了中華五千年文明史。(記者 沈曉顏 通訊員 邊廬生 潘江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