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出自社區工作人員的“小筆記”,竟變成集中醫學隔離點數據員的“上工寶典”?
該筆記的主人叫夏冠琦,是上城區閘弄口街道春暉社區黨委副書記。不久前,他剛承擔了14天集中醫學隔離點的數據員工作。
哪些人員可以解除隔離、何時解除隔離、集中醫學隔離點是否還有空房接收隔離人員……數據員就像是集中醫學隔離點的“信息中樞”,所有進出人員信息在這里交匯。
今年4月17日是夏冠琦第一次進駐集中醫學隔離點。“進駐前,街道給‘零基礎’的我培訓了主要操作流程和注意事項,但是時間緊任務重,有些內容不太好消化。”第一天,他在工作中就有一些迷茫,“實戰和理論還是有點差距,操作起來磕磕絆絆。”
接收、解除隔離人員以及填寫并報送房源數量報表——這是夏冠琦每日數據工作的主要內容。從上午有房源開始,區疾控會不定期派單下來,他要做好接收隔離人員的前置工作以及接收后的納管工作;而核實好解除隔離人員名單后,他還要一一通知本人以及其所屬街道社區,并安排這些人員在離開當天進行環境采樣和核酸雙采。
初來乍到的他,當天下午才理出次日擬解除隔離人員名單,恰逢人員較多,有近50個人,涉及5個街道。“等每個街道向社區傳達解除隔離人員的信息,再由社區一一反饋其管控措施,并告知我們是派車來接還是繼續酒店隔離或自行離開等,已經到了當晚9點左右,對當天完結數據工作造成了一定影響。”
夏冠琦發現,數據員的工作無比精細,卻并沒有一個可供參考和執行的操作規范。“新一任數據員到崗,幾乎都存在一個自我摸索的過渡期:怎么操作最方便?哪些問題是容易錯的?哪些信息需要歸檔?”他想,如果能有一份可參考的指南,“教”大家上手就好了。
于是,夏冠琦一邊忙著緊張而繁重的數據員工作,一邊開始勤快地記起“小筆記”,將工作心得和小技巧歸納梳理出來——
比如,大部分報表每隔兩個小時要更新一次,每天早上9點和下午6點內部進行數據播報。晚上十點左右若沒有新的接收人員,要與醫療組核對底表,可提前整理好次日擬解除隔離人員名單發到群里,以避免出現他第一天到時由于報送太晚造成的反饋至深夜的情況;
再如,房源表排好后需紙質版留底一份,另一份給酒店前臺。因為,隔離點酒店大廳和前臺是分開的,人員信息和安排的房間號碼交給酒店大廳更直接有效,而且大廳接待人員工作期間是一直戴著防護面罩,字太小,隔著面罩容易看不清楚,且操作手機不便,因此用紙質版的單子最好,字體還要大點……
“每天都要工作到半夜,第二天一早五六點又開始了,我們是24小時隨時待命狀態,一有緊急任務就需要馬上處理。最忙的那幾天我每天只睡了兩個多小時,因為忙著通宵接收隔離人員。”即使工作強度如此之高,夏冠琦也沒放棄整理筆記,因為多年的基層社區抗疫經驗令他深刻領會到,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標準化操作流程,有助于提升工作效率。
他花了5天時間,一口氣完成了一份共2582字、含16張系統操作配圖的《集中隔離點數據員操作指南》,此后,他又根據實戰不斷修訂完善。這份《指南》從數據員的三方面主要工作“接收”“解除”“報表”著手,對操作步驟、人員對接、文件歸檔、數據上傳等環節盡數寫明。
“這份《指南》讓我看出了他對這份工作的熱愛。”閘弄口街道二級調研員吳寅作為該集中隔離點負責人對夏冠琦贊不絕口。據吳寅透露,夏冠琦進駐的集中醫學隔離點從3月開始至今,數據員已輪崗了5個人,每14天要輪崗一次,這份《指南》最大的作用就是通過一種模式、一套標準讓數據操作流程更規范、信息更透明、效率更提升、服務更及時,“可以更好地幫助新手適應和盡快投入工作,避免一些常規性錯誤,避免了每次輪換初期出現紊亂。”
接班夏冠琦的,是董家社區社工徐文濤。他在進駐集中醫學隔離點前就拿到了這份《指南》,“從前期培訓的時候,我已經開始熟悉里面的內容,這樣可以讓我盡早熟練掌握業務,避免初來乍到的慌張和焦慮。”
據悉,如今,夏冠琦的這份《指南》已在上城區各集中隔離點推廣使用。而閘弄口街道目前正針對夏冠琦1.0版本的《指南》做進一步完善,爭取能盡快推出更為全面和實用的2.0版本。(記者 呂燁玨 上城微融圈 胡瀟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