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2021年疫情的嚴峻考驗,當前,荔灣區正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決心奮起直追,全力以赴篤行在“十四五”期間打個翻身仗。在簽約活動當天,荔灣區共集中推動14個項目集中開工、16個項目集中竣工、8個項目集中簽約,總投資達400億元,總項目數在全市排在前列。
好鋼用在刀刃兒上,資本引向關鍵領域
圍繞“一個目標、兩大引擎、三大平臺”建設任務,2022年,荔灣區繼續秉持早謀劃,早布局的勢頭,發揮重大項目“壓艙石”作用,奮力建設國家中心城市和粵港澳大灣區廣佛極點核心區。荔灣區錨定文商旅活力區、白鵝潭商務區、海龍圍科創區三大平臺關鍵建設期,將資本引向經濟社會發展關鍵領域和提質增效的核心環節,不斷增強荔灣區域發展核心引擎的強大動能。
為早日建成各具特色、協調一致的三大平臺,全面服務荔灣區整體發展格局,該區以重大項目建設為抓手,將產業發展、城市建設、民生福祉統籌發展,不斷增強荔灣發展核心競爭力。
堅定不移保民生、惠民生、增進群眾福祉,荔灣區著力用“繡花”功夫打造文商旅活力區,推進區內歷史文化街區保護活化,傳承嶺南文化特色。通過整合文旅消費資源,引導傳統商圈、老字號跨界轉型,發展集文化創意、特色餐飲、特色民宿等新業態。
當前,省“三館合一”主體結構封頂,即將成為粵港澳大灣區文化新地標。此外,其轄內知名餐飲龍頭企業廣州酒家集團正在建設西關美食文化體驗館,圍繞西關文化、嶺南風情,引入廣府西關小食、湯品、飲料等餐飲品牌,打造集主題餐廳、美食街、私房餐廳于一體的西關文化時尚體驗區。
為弘揚西關傳統品牌,荔灣區正在相關歷史文化街區設立歷史文化展示區、文化秀場、粵菜體驗館等城市文化空間,將開展粵菜烹飪體驗、制作以及陳列展覽、故事宣講等活動,打造荔灣區廣府飲食文化地標等城市新名片,炮制更多“最廣州”旅游打卡點。
今年,泮溪酒家將完成更新改造,為廣州市民延續茶樓記憶。此外,荔灣湖還將重現海山仙館歷史場景,聯動周邊荔灣湖公園、荔灣博物館、西關大屋、七園五館、泮塘五約等歷史片區,使泮塘地區成為廣州對外展示西關歷史文化的代表性地標。
在南片,荔灣區擁有廣闊的后航道水岸及老工業基地遺址資源,當前,荔灣區正在加快推動廣鋼公園、廣鋼文化設施等項目建設,將進一步滿足廣鋼新城居民休閑娛樂需求,保留屬于芳村的城市記憶和榮耀。
世紀金源南方總部落戶白鵝潭
在29日的集中簽約儀式現場,荔灣區主要領導與世紀金源集團南方總部簽訂意向協議,該項目擬落戶荔灣區市級重點平臺——白鵝潭商務區。
作為荔灣區三大平臺之一,白鵝潭商務區對標國際標準、世界眼光,成為引領區域發展的關鍵引擎。荔灣區充分發揮城市更新和珠江沿岸高質量發展兩大引擎作用,致力確保珠江沿岸(荔灣段)高質量建設。與此同時,大力推動白鵝潭核心區建設,完善沿江公共空間、基礎設施和公共設施,加快打造世界一流濱水活力區。
世紀金源集團南方總部項目將著力塑造具有鵝潭印記的國際綜合體項目,打造新藝術+新產業+新體驗的世界頂級江畔綜合體、文商旅消費目的地,和極具嶺南文化特色的城市客廳。荔灣區將以重點項目為載體,于沿江串珠成鏈,在打造世紀金源集團南方總部的同時,同步將周邊地鐵站和省“三館合一”項目等無縫連接起來,構建珠江后航道綠色生態景觀帶,為白鵝潭商務區注入強大活力。
眼下,鵝潭一號即將封頂,該項目將助力白鵝潭商務區打造沿江總部聚集地,推動荔灣區產業及城市能級向新的臺階躍升。在大坦沙島,荔灣東海岸創意園也將于今年建成投入使用,創意園融入創意街區經營理念,將首創大坦沙24小時開放式時尚生活街區。
通過重點項目、重點平臺發揮帶動作用,荔灣區將充分統籌一江三岸組團協同發展,共同助力該區率先建成老城市新活力示范區,解決城市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如今,荔灣南片區正以肉眼可見的速度刷新建設進度條,特別在海龍圍科創區,繼大參林總部大樓封頂后,其他項目也在加緊建設中。
面向“十四五”,荔灣區緊抓海龍圍科創區建設契機,著力打造高端產業聚集區和創新高地,全力打造“3+2”現代產業體系。在未來2到3年時間內,海龍圍科創區將不斷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推動荔灣區創新鏈、產業鏈、價值鏈向高端邁進,實現產業轉型升級和資源優化配置。
如今,帝奇大廈項目已正式啟動建設,該項目計劃搭建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制劑載體技術平臺、長效注射制劑技術平臺,形成高端制劑藥品系列研發及中試平臺,引入一批優質醫藥健康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在海龍圍科創區大力布局生物醫藥產業。
在建大樓一天天“長高”,產業的根苗深深駐扎在荔灣這片土地上。大參林運營中心、僑銀總部大廈即將建成,綠瘦科技園、大翔創新大廈即將封頂,海龍圍科創區將全面促進“產、城、景”深度融合,輻射帶動廣佛雙城深度聯動。
發展不等人,春日勝黃金。隨著重大項目集中開工,荔灣區為區域發展的未來埋下了希望的種子。荔灣將牢牢扭住發展第一要務,以項目促發展,以項目謀未來,為加快推動實現老城市新活力、“四個出新出彩”,建設宜居宜業的國際大都市現代化中心城區而努力奮斗。(記者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