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寧夏萬眾農業機械化服務有限公司,28臺“會說話”的農業機械上陣了,依靠它們,種植戶王健實現“在線種地”,輕松管理著周邊3萬畝土地。
聰明農機會“說話”
3月25日上午,在靈武市郝家橋鎮吳家湖村九隊,一臺旋耕機正在空曠的水稻田里作業,王健雇用的農機手一邊操作方向盤,一邊查看右手邊的屏幕,上面清楚顯示當前的旋耕深度為13厘米。
“如果旋耕深度不達標,一方面農機手自己能從駕駛艙里的屏幕上看到,可以及時調整旋耕深度,另一方面數據也會實時傳回后臺控制中心,監管人員會及時監督農機手返回作業,保障耕種收各個環節按照標準來種植。”王健說,這些農機“會說話”全仰賴于一整套智能化設備。
在這臺旋耕機的尾部,用于升降的機械桿上安裝了兩個黑色的傳感器,駕駛艙玻璃外罩頂部則安裝了一個精密的攝像頭,當旋耕機作業時,傳感器將旋耕深度實時傳回駕駛艙和后方控制中心,攝像頭則記錄下作業場景。傳感器末端連接一根黑色數據線,另一端連接在駕駛艙內的終端設備。王健一邊演示一邊介紹:“這個終端機可以實現網絡連接、作業定位、監測作業質量等功能。”
這臺旋耕機不僅會“說話”,還十分聰明,擁有無人駕駛功能,只需在后方的“農機精準作業監管服務系統”上設置好作業路線和作業面積,就可操縱農機勻速前進。
實現農業種植精準化管理
而這套“農機精準作業監管服務系統”相當于28臺農機的大腦,農機每天的作業量、作業質量、作業區界等相關數據都儲存在這里。在系統大屏上,顯示了十余個農機車牌號的圖標,輕點鼠標,頁面會立即跳轉至該臺農機的作業情況分析界面,工作人員可以隨時查看相關數據,也以此作為農機手作業質量的判斷依據。
王健介紹,“以前農機作業,無論是旋耕、平地、播種、施肥,還是收割、打捆,都不知道作業質量到底如何,也保障不了糧食的質量和產量,有了這套系統,就有了標準化種植的依據。”從測土配方施肥、作業場景監管、田間生態環境監測、田間氣象監測,到農機作業監管、病蟲害監測、農機資源共享、農資調度等農事各個方面,有了智慧農業信息平臺的助力,不僅能降低種地成本,更能實現農業精準化管理。
也正因為有這些智能化裝備的加持,王健才有信心回鄉種地,現已流轉了5000畝地種植水稻、小麥和玉米,同時托管了2.6萬畝土地,服務1000多戶小農戶。近4年來,他在廣袤的農田里努力探尋著農業高質量發展的田間脈動。在他的帶動下,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也回到鄉村創業。他自豪地說:“現代化農業不再像以前那樣肩挑背扛,有了智慧系統、智慧農機,‘在線種地’成為了現實,農民成為了一份新職業。”(記者梁小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