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午,湘湖未來產業社區迎來“高光時刻”:市區兩級黨政領導齊聚、杭州高新區(濱江)企業代表匯集,共同見證杭州高新區(濱江)蕭山特別合作園(以下簡稱“特別合作園”)揭牌。
這個特別合作園很“特別”,被賦予了“全球先進制造示范、國際創新策源示范、跨區產業共同富裕示范”目標,足見定位之高、期望之深;這個揭牌活動也很“特別”,地點放在了素以生態著稱的湘湖,足見湘湖在兩區合作進程中角色之重、作用之大。
根據協議,特別合作園包括未來產業社區、三江創智新城和湖頭陳產業園,紫橙、藍橙產業園“三園”共三大板塊,并從空間上分為規劃區和先行區兩塊。其中,13.48平方公里的規劃面積中,7.13平方公里在未來產業社區;4.5平方公里的先行區中,2平方公里在未來產業社區。
無論規劃區亦或先行區,未來產業社區所涉及面積均最大、占比均最高。這意味著,湘湖未來產業社區成為了特別合作園的關鍵“主場”和重要“主角”。
“黃金時代不僅在我們前面,更在我們面前。”湘湖國家旅游度假區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聞堰街道黨工委書記張文波表示,湘湖將以特別合作園揭牌為契機,大力推進湘湖“11345”兵團化工作模式,全力打造數字經濟與先進制造業主要承載地,“力爭通過五年努力,推動湘湖GDP總量實現倍增。”
55%:兩區接壤線湘湖段最長
自簽署框架協議以來,兩區究竟如何合作、突破口有哪些、重點區塊在哪里?這一系列話題時不時引發猜想、形成熱議。如今,隨著特別合作園揭開面紗,一個“標準答案”正逐步清晰。
一定程度上,這個“標準答案”顛覆了外界“傳統印象”,有人或許進一步發問:為何是“湘湖”——從揭牌活動承辦點的選擇,到特別合作園所涉面積最大的確定,始終以景區、度假區等旅游休閑功能占據大眾認知的湘湖,以何支撐起合作中的產業承載功能?
仔細想想,“意料之外”卻又在“意料之中”。
從萬達北路上的戈雅公寓出發,沿著蕭濱分界線一路向東,到濱江區白馬湖大概12公里。這12公里,是湘湖與濱江邊界線長度,也是蕭濱兩區分界線最長一段,占約22公里的總長比重達55%。
分界線也是接壤線。12公里的長度,讓湘湖與濱江“零距離”“無縫隙”,也讓兩地“緊相連”“互滲透”。
比如湘湖與白馬湖,水系互通、同體一脈,魚、蝦等水生生物自由“跨界”,不知者甚至會“誤認”兩者是因區域不同導致叫法不同的“一個湖”;比如人員日常流動,無論是濱江白領、企業高管,還是湘湖土著、創新創業者,“兩地通勤兩頭跑”已成為一種常態場景,高峰擁擠的地鐵1號線,及流量甚大的風情大道、時代大道即是大眾普遍印象。
由此不難發現,盡管存在行政區劃,但湘湖與濱江之間,現實生活中并沒有明顯“界限感”、強烈“分裂感”,人流、物流和信息流頻繁互動、暢通無阻,反而產生了些許“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隱約味道,這也為湘湖成為兩區合作“前沿陣地”的一大“先天性”條件、“基礎性”優勢。
但湘湖成為“前沿陣地”,不止因地理上的“最長分界線”,及人文上的“高度親近性”,更是由濱江區產業特性所決定的——誠如位于濱江區的新華三工業互聯網產業研究院副院長呂洪所言,自然生態對高層次人才吸引力非常大,“秀美的湘湖能觸發軟件工程師靈感源泉。”
從東莞松山湖到蘇州金雞湖,細探國內以湖引產、以湖興產的成功典型,無一例外,優美自然資源和良好區位優勢如同一塊高效磁場,源源不斷吸引著高端產業、高端智力大匯聚。
比如松山湖,憑借生態好、風景美這類“天然資產”,吸引了眾多高校、科研機構、研發企業等入駐。特別是隨著深圳成本高企、莞深同城化加速,更多技術密集型企業、大型龍頭企業紛紛向松山湖轉移,包括中集、華為、東陽光等。如今,松山湖已成為“世界工廠”東莞制造轉型的成功試驗田,也是大灣區最具吸引力的創新目的地。
對標松山湖,當前產業處于蓄勢起勢階段的湘湖,兩者底層邏輯、面臨機遇何曾相似,綠水逶迤,青山連綿,生態本底是湘湖最大特質,是湘湖打造創新經濟最大“IP”。可以說,生態稟賦優勢成了湘湖加速落地蕭濱合作的一張“王牌”,以及持續導入創新資源的最好流量“入口”。
60億元:湘湖形成先行先試優勢
2月28日上午,云尖信息總部暨新型基礎設施智造基地開工,被外界稱為“兩區簽署合作協議以來開工的首個省重大產業項目”。
這個位于未來產業社區的項目,占地面積68.32畝,總投資20億元,最快于2023年底前建成,全部達產后將創造70億元年產值。
云尖信息是信息技術創新應用產業(簡稱“信創”)“小巨人”,盡管成立時間不長,但投資方之一是中國最知名的集成電路領軍企業紫光股份。“近年來,紫光股份先后在湘湖布紫光恒越、云尖信息、人工智能研究院等信創集群,取得了顯著經濟和產業生態效益。”紫光股份董事長兼新華三集團首席執行官于英濤表示。
與云尖信息“做鄰居”的紫光恒越是省級“未來工廠”試點,也代表著數字經濟和先進制造耦合協調、融合發展的新業態、新模式,自去年11月投產以來,紫光恒越成了“網紅”企業,不斷吸引各界參觀考察。
統計顯示,紫光股份在湘湖的投資已經超過60億元,但其給湘湖帶來的不僅是兩個省重大產業項目,更深層次影響與意義在于,既讓湘湖有了兩區合作良好產業基礎,又成為了湘湖今后發展最好形象推廣、最有效品牌代言。
一方面,“紫光系”項目正是濱江區創新效應外溢、數字產業轉移的結果,讓湘湖在合作中已經提前形成了先行先發優勢;另一方面,有了“紫光系”這樣的大企業大項目作“背書”,頭部引領作用、帶動示范效應將體現得淋漓盡致,這有利于湘湖加速承接導入各類高端產業資源和創新要素。
比如說,作為揭牌儀式上首批集中簽約項目之一,德施曼機電(中國)有限公司將投資1億元,在未來產業社區建立世界級的智能鎖生產、研發產業基地。德施曼曾作為濱江十大重點引進項目入駐中國,目前3D人臉鎖領域市場占有率達到72%。(數據來源:全國五金工業信息中心)
根據協議,特別合作園將堅定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數字經濟,重點發展信息通信技術及應用創新產業、生物醫藥及大健康產業、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為此,兩區將持續推動先進制造大項目和產業鏈關鍵制造環節跨區域落地,率先構建形成市域內閉環的“研發總部+合作園核心制造+周邊配套制造”的先進制造業集群生態,這對湘湖構成極大“利好”。
目前,湘湖正在實施“11345”兵團化工作模式,第一個“1”是指一個戰略,即聚焦“1+2+N”未來產業體系,聚力合作機遇,全力打造數字經濟與先進制造業主要承載地。其中,“1+2+N”指以信創為經濟基石,以國產替代軟件、先進智能終端為戰略創新,以文化旅游、金融服務、生命健康等多元生態為支撐的產業體系。
這一進程中,產業載體的聚合作用將持續放大。
未來產業社區是特別合作園三大板塊之一,也是湘湖重塑蕭山未來產業形態的主載體之一。當前,未來產業社區先導板塊已集聚11大產業項目,總投資約100億元,包括先臨三維、易加三維等增材制造“隱形冠軍”,一個產業集聚的高能級平臺呼之欲出。
如果說未來產業社區主打“產業芯”,那么院士島則稱得上一大“創新核”。
作為首批“浙江院士之家”,院士島目前已吸引集聚院士專家16名,入駐院士專家團隊200余人,已落地孵化院士項目11個,2021年院士項目完成融資3.4億元,更多院士專家項目也正在加速轉化。
“社區”與“島嶼”的緊密聯動,“產業”與“智力”的相互賦能,有理由相信,這將成為特別合作園建設的湘湖特色、湘湖亮點。
578畝地:只待金鳳棲
特別合作園管理辦公室就設在湘湖。
自1月19日入駐湘湖以來,投促、科技、規資等部門人員開啟集中辦公模式。調研摸底、走訪企業、制定方案……專班人員忙得很:項目上墻、掛圖作戰,對著一張張時間表、進度表,細化目標,倒排任務,恨不得“一天掰成兩天用”。
只爭朝夕搶抓機遇窗口期,這種精神狀態背后,是湘湖急需“產業破題”。
當“人工湖”地理屬性、“母親湖”的人文屬性已成為既定之后,湘湖的經濟屬性被擺上議題:在蕭山經濟加速邁向高質量發展的“一盤棋”布局中,作為產業平臺的湘湖,究竟該扮演什么角色、承擔什么作用?將最有辨識度的生態IP轉化為最具競爭度的產業IP,已經是湘湖當前主攻方向與重點路徑,而特別合作園建設的啟動,更成為了湘湖產業加速起勢、全面起勢的“借道超車”之舉。
但同時無法否認的是,湘湖生態好所隱含的另一面,卻是自然環境對產業發展構成的約束性條件、限制性因素——最直接、也是外界最關心的問題就是“湘湖還有地嗎”“落地條件有哪些”,即產業空間問題,誠如特別合作園所要求的那樣,按“蕭山打造空間、共同導入產業”的模式進行資源導入和產業重塑。
關于空間,湘湖既“沒有”但也“有”。
說“沒有”,是因為湘湖土地相對有限。53.5平方公里湘湖新城范圍內,度假區面積35平方公里、核心景區18平方公里、水域面積6.1平方公里,扣除各種因素一番加減之后,湘湖真正可用土地并不算多,稱之為“寸土寸金”也不為過。
說“有”,則是因為湘湖將發力內盤存量。以未來產業社區為例,到2026年,將累計增量產業用地達800畝,其中前3年將增加產業用地達578畝,盤活存量42萬平方米。而這578畝新增,全部位于未來產業社區先行區,也是先行區可開發產業用地的總量。目前,湘湖正加快先行區的“騰籠”,預計能騰出低效產業用地171畝。
如何解決“沒有”和“有”所產生的“矛盾”?最終的破解答案都指向一條:究竟要承接什么樣的項目?湘湖要引什么樣的“高新高產鳥”?
對此,湘湖早已立下“軍令狀”:到2026年,累計新招引數字經濟和先進制造億元以上項目80個,其中10億元以上項目10個;引進“5213”高層次人才項目50個,F類及以上人才1000名。
借力特別合作園,在各級各界共同發力下,這并非“不可能完成的任務”。(記者姚潮龍甄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