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來了,28歲的小學老師小熊迷上了跳繩。她說,自己平時缺乏運動,身體總是不舒服,希望通過跳繩運動提升免疫力。
“運動量不算大,每天也就跳1000個左右,十來分鐘就跳完了。”小熊老師說,自律的她堅持每天“打卡”。
前段時間杭州降溫,小熊老師覺得有點冷,也沒有熱身,就在家里的客廳一邊看電視一邊跳繩。跳到600多個的時候,她忽然覺得腳腕有點疼痛,使不上勁,但她堅持“打卡”,便咬著牙跳完了1000個。
沒想到,休息一夜后腳疼也沒有緩解,她到杭州市第一人民醫院急診科,拍片檢查后被診斷為踝關節受傷——“距骨骨軟骨損傷”。
對此,小熊老師很困惑,不就跳個繩嗎,怎么后果這么嚴重呢?
跳繩健身效果雖好 但并非人人適合
近年來,跳繩這項難度低、易操作、耗時少、耗能大的運動在無數家庭風靡起來。快速跳繩10分鐘的能量消耗,約等于慢跑23分鐘;中速跳繩 1分鐘,約等于慢跑 15 分鐘。
“如果每天以 70-80 次/分的速度堅持跳繩 20-30 分鐘,就會有不錯的減脂效果。當然,如果沒有什么運動基礎,跳兩分鐘歇兩分鐘,斷斷續續完成30分鐘也是可以的。”市一醫院康復醫學科孟祥博副主任醫師表示。
“但跳繩并非人人都適合。”孟祥博介紹,下肢肌肉不夠強大的人,肌肉動態保護不強大,就會用靜態的韌帶來代償,從而導致損傷;而體重偏重的人(BMI超過25的人),下肢關節尤其是膝關節不好(半月板、韌帶損傷等)的人,也不適合跳繩。
跳繩要循序漸進
注意這幾點避免運動受傷
孟祥博表示,跳繩動作不規范,運動超負荷,也容易對身體造成損傷,后患無窮。
為避免受傷,首先要做好跳繩前的準備工作:選擇有緩沖減震裝置的運動鞋,不要光腳或穿硬底鞋;跳繩的地點應選擇在有彈性的塑膠地面而不是在水泥地面上,如果只能在水泥地面跳,可以墊一層有彈力的毯子減震緩沖。
跳繩開始前要熱身3-5分鐘,不能圖省事不做。跳繩姿勢也有所講究:膝蓋稍稍彎曲,前腳掌先落地,別用腳跟著地;不要大幅度地用肩膀甩繩子;正確姿勢應是上臂夾緊,前臂和手腕發力。如果不這樣做,第二天起床時會感到肩膀疼痛。
此外,跳繩的時間也有講究:不能空腹跳繩,有低血糖風險;飯前三十分鐘和飯后一小時,也不適合跳繩。
孟祥博提醒,過猶不及會對身體造成損傷,跳繩也不要過于追求速度,“可以先設定一個小目標,如果第一次跳100個很輕松,那么下一次可以嘗試增加到150個或200個。如果自己感覺身體可以承受,沒有太大壓力,那么就可以一點點往上加。”
除此外,循序漸進的訓練原則中,另一個關鍵點就是學會休息和恢復。如果感覺次日膝關節不適,建議休息3-5天,待癥狀消除后再恢復鍛煉。(記者 俞茜茜 通訊員 王文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