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月15日,農歷正月十五,元宵節。
元宵節,又稱上元節、正月半、元夕、燈節等。元宵節成為全國性節日,則始于隋唐。廣州人過元宵節,是從唐朝開始,官方規定三天燃燈,民間也就舉行三天的慶?;顒?。南漢時,廣州的元宵之夜,六榕寺的花塔上下遍燃燈燭,與月比光。
雖然全國各地元宵節習俗大致相同,但廣州確有一些習俗頗具地方特色。
廣州人過元宵是從唐朝開始
《隋書》記載:“每歲正月,萬國來朝,留至十五日。于端門外,建國門內,綿亙八里,列為戲場。百官起棚夾路,從昏達旦,以縱觀之,至晦而罷。”隋朝正月十五的群體性慶祝活動,由國家組織,官方出資,戲場綿亙八里,不僅有燈火觀賞,還有通宵達旦的文藝演出。
《舊唐書·玄宗紀》記載,天寶三年十一月,唐玄宗下詔令:“每載依舊取正月十四日、十五日、十六日開坊市門燃燈,永以為常式。”唐朝京城實行坊市制,坊市入夜要關門。唐玄宗下令從正月十四至十六要開門燃燈,并且“永以為常式”,這就是國家規定的法定節日了。
廣州人過元宵節,是從唐朝開始,官方規定三天燃燈,民間也就舉行三天的慶?;顒?。南漢時,廣州的元宵之夜,六榕寺的花塔上下遍燃燈燭,與月比光,稱為“賽月燈會”。
至宋代,燈節的節期延長至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點燈,直至正月十七夜才落燈。到了清代,節期又縮短為四到五天。廣州的燈節節期,明清期間多從正月初十至十五,在此期間,所有神廟、宗祠大門兩旁,都掛起蓮花燈。
除了燈市,還有各種慶?;顒?/p>
當年,在廣州,正月十三試點元宵燈,稱為“試燈”。正月十四搭燈棚,系結花彩,預演元宵節目,正式進入“燈節模式”。至正月十五,城內大大小小的燈市紛紛登場,熱鬧非凡。
其中最有名的是歸德門燈市,歸德門在今解放路與大德路交界處。每逢元宵,歸德門便明燈高照,兩旁店鋪兜售各式紙燈,爭奇斗艷,引來全城男女老少前來賞燈買燈。賣“阿婆燈”的小販也挑著擔子,沿街叫賣。
除了舉辦燈市,廣州城內還有各種慶祝活動。屈大均在《廣東新語·事語》中說:“元夕張燈起火,十家則放煙火,五家則放花筒。嬉游者,則袖象牙香筒,打十八閑為樂。城內外舞獅象龍鸞之屬者百隊,飾童男女為故事者百隊。為陸龍船,長者十余丈,以輪旋轉,人皆錦袍倭帽,揚旗弄鼓,對舞寶燈于其上。”
有的地方放煙花,有的地方放花筒。游樂者三五成群,袖藏香筒,以打“十八閑”(即“八音鑼鼓柜”)為樂。城內外舞獅、舞象、舞龍、舞鳳者不下百隊,以金童玉女扮演的民間故事表演隊也不下百隊,這些故事包括“天女散花”“六國大封相”“哪吒鬧海”等。另外還有陸上龍船表演隊,龍船長達十丈,下面有旋轉輪,上面的表演者敲鑼打鼓,手持寶燈跳舞。
這些習俗“廣味”十足
雖然全國的元宵節習俗大致相同,但廣州有一些習俗頗具地方特色,略舉數例:
1.婦女“東行祈子”。據《廣東新語·事語》記載:“廣州燈夕,士女多東行祈子……”廣州話“燈”與“丁”諧音,舊時廣州婦女于元宵節東行至神廟祈禱得子。如次年生子就要大擺筵席慶祝一番。
2.年輕人以“偷菜”為樂。所謂“偷菜”,被稱為“偷青”,又稱“采青”,廣東多地有此習俗,廣州也有。每逢元宵節,年輕人尤其是女青年便結伴去偷菜,偷到生菜便認為是“生財”吉兆,偷到蔥便認為會變“聰明”,偷到韭菜便意味著長長久久。正因如此,倪云癯《羊城竹枝詞》才寫道:“幾隊驚鴻人影過,元宵即是采青天。”但菜園主人往往不會制止這種行為,有時甚至主動把菜送給年輕人,以示祝福。
3.爭相“投燈”。“投燈”即競標買吉祥燈,也寓意“投丁”,即添丁之意。燈的名字五花八門,如“福祿壽燈”“一路發燈”等等,價格不一,最終價高者得。
現在的廣州人過元宵節,大多只是吃湯圓,賞花燈,過去的民間習俗只在個別地方有所保留。大型的活動,則集中在廣府廟會。自2011年創辦的廣府廟會,既有傳統風采,又有現代氣息,一屆比一屆精彩。(記者鐘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