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我的親身經歷,全球氣候確實在變暖。
最直觀的感受來自體感溫度:冬天不像冬天了——秋天拖堂幾天,還沒體驗到朔風凜冽,還沒盼到漫天飛雪,就已春暖花開。
以前的冬天不是這樣的。和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比起來,現在的冬天哪叫冬天?
我對那個久遠年代的冬天,最刻骨銘心的記憶是冷。那種冷,悠悠綿長,無孔不入,無邊無際。
我老家東挨黃海,南倚長江,和上海隔江相望,受海洋和大江的影響,按理要比江蘇其他地方夏天涼一點,冬天暖和一點,但印象中冬天大部分日子里,天都是陰沉沉的,有陽光的日子里也北風呼嘯,冷得瑟瑟發抖。
我初中走讀,學校離家五六里地,早出晚歸。好天氣里大步流星,單程大概半個小時,遇上雨雪天,就苦不堪言。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冬天,冰雪很常見,像林沖上梁山前那樣,一旦彤云密布,那雪就紛紛揚揚下起來。比起連綿陰雨,我們更愿意遇上下雪天。
那時候喜歡下雪,和浪漫無關,金庸的《雪山飛狐》小說還沒有流行,湯鎮業龔慈恩版的同名電視劇要到九十年代才上演。
寧愿遇上下雪天,是因為雪天行路不像雨天那么難。
直到八十年代初,物質條件極其有限,今天所有的保暖手段,那時或者還沒想到,或者還沒看到。
1980年中國第一次參加冬奧會,滑雪運動員穿著東北老秋褲出場,歐美運動員瞅著很好奇,打聽是啥高科技,以為啥特殊材料制成的。實際上,那和《林海雪原》里的人馬穿得差不多,保暖但不防風,也不防水。
那時候沒有沖鋒衣,沒有羽絨服,沒有雪地靴,大概在八十年代中后期,城市里慢慢流行起滑雪衫,粗看像今天的羽絨服,但比羽絨服更鮮艷,紅男綠女穿著它,手插在口袋里招搖過市,跟滑雪毫無關系,但煞是瀟灑時尚。
從前慢,從前冷,冬天的日夜都格外漫長,為了驅寒保暖,為了打發時間,總得想點法子。物質匱乏的八十年代,運動休閑娛樂五花八門,一點都不比互聯網時代單調、乏味。
冬奧會上滑雪滑冰這樣的高大上項目,八十年代對普通南方人來說是天方夜譚。民間風靡的是因地制宜搗鼓的本塘項目。雖然從名字到玩法都土得掉渣,但依然成為生活的一部分,溫暖一個冬天,充實一代人。
學校里最有男子氣概的項目是撞拐子,也有叫頂牛、斗牛的。下課鈴一響,少則三五人,多則幾十人,紛紛金雞獨立,另一只腳盤起,手托著腳腕,找好對手用橫著的膝蓋互相沖撞,誰失去平衡雙腳站地算投降。
現在看來,這個游戲對人的核心力量要求很高,鍛煉效果極好,曾有過國際比賽。二十多年前CCTV5也辦過挑戰賽??赡軗奈kU性,后來漸漸從校園消失。要論七八十年代校園冬季運動的競技性和暖身效果,撞拐子獨一無二。
軋豬油,又叫軋醬,主要是小學和初中年齡段流行的項目,兩隊分開,各自人挨人靠著墻,場面像拔河一樣,發一聲喊,大家用肩膀接力一起用力擠壓對手,先過中線的一方算贏。這個游戲沒啥危險性,觀賞性也很一般,大家嘻嘻哈哈主要圖個熱鬧,但運動量并不小,稍微一折騰身子就會發熱。
推凍車,可能是最接近某個冬奧會正式比賽項目的冬季游戲,但大人不怎么提倡,也不適合校園開展。我們方言里凍就是冰,凍車也就是冰車。
天足夠冷,陽光不錯,河里的冰足夠厚了,用斧頭砍出個臉盆大小的冰盤,中間鉆個洞,穿根木條當車轱轆,兩邊各綁一根木棒,當輪車推起來。推凍車要靠天吃飯,氣溫至少零下五六度,而且連著幾天這么冷,小河里才能結成三四公分厚的冰。
大人不鼓勵玩這,是怕冰面不夠厚,取冰的時候冰面破裂,掉到河里。雖然事故現場都是小河,沒有溺水之虞,但腳把冰面踩破,凍得齜牙咧嘴,味道并不好受。
如今的江南很少下雪,冬天不冷,但是開始玩冰雪的人多了起來。人工造雪的滑雪場,商場里的冰場、滑雪機,讓南方人也能在“冰天雪地”里撒撒歡兒。(記者 吳鵬)